二战时中国军队的德械装备

2025-04-04 08:06:5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呵呵,楼上不懂就不要瞎说,德国对中国军队的影响,超过其他任何国家,从袁世凯天津小站编练的新军开始,就是德式操典,教官也大多留学德国。这种德式印记,在现在的解放军中仍然可以看到,解放军的正步,就是德式操典的变种。

二战时期直到1939年德国正式入侵波兰之后,德国才迫于轴心国同盟日本的压力,与中国断交,中断了之前一直进行的军事合作。

在1937年之前,国民党进行了整军计划,其嫡系部队,共有30个师不同程度的接受了德式装备,也就是“德械师”,这些部队有些编练完毕,全套德式装备,有些则还在整训中,只是部分接受新装备。这些德械师在抗战初期是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淞沪会战国民党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嫡系部队,其中基本都是德械师。后来国军在正面战场伤亡惨重,加之39年德国与中国断交,德械师后继无力,逐渐被苏械师和后来的美械师取代。

德械师中单兵装备,步枪以毛瑟步枪为主,有24式“中正式”步枪(仿毛瑟98),也有原装德国98K步枪,虽然纸面性能跟日本的38大盖差不多,但是国造中正式质量低劣,性能难以保证,而且弹药补给也时常不济。

机枪,则主要是捷克式ZB26,一代名枪,不多介绍;重机枪则是24式马克沁机枪,由德国人提供的全套马克沁机枪图纸仿制

手枪比较杂乱,有毛瑟手枪(驳壳枪),也有比利时勃朗宁,美国撸子等等

火炮同样庞杂,德国榴弹炮、山炮、战防炮,比利时山炮,法国山炮,瑞士防空炮等等,七七八八一大堆

总之,德械师是民国期间对军事改革的一次尝试,但限于当时有限的国力和工业基础,外加大规模侵华战争的造成中断,这种尝试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