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CO2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因我国沉积盆地以陆相为主、成因类型复杂、区域地壳稳定性总体较差等特殊条件,决定了适宜性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经验,必须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宜我国沉积盆地地质背景、社会经济条件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进而在短期内从国家层面上对我国沉积盆地CO2地质储存适宜性作出优劣排序,指出CO2地质储存的远景区和目标靶区。
同CO2地质储存潜力评价阶段划分一致,我国CO2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也包括区域级(E级)、盆地级(D级)、目标区级(C级)、场地级(B级)和灌注级(A级)五个阶段(见图2-1和表2-1)。其中,区域级(E级)和沉积盆地级(D级)适宜性评价相当于规划选址阶段;场地级(B级)适宜性评价为工程选址阶段,灌注级(A级)适宜性评价相当于CO2地质储存工程的效果与使用寿命评价;而目标区级(C级)适宜性评价的产出是CO2地质储存目标靶区,具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目标靶区”是盆地级CO2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得出的,为进一步开展选址研究价值的地区;另一方面,“目标靶区”是CO2地质储存工程选址的起点和主要依据。因此,目标区级适宜性评价处于规划选址与工程选址之间,起承上启下的关键性过渡作用。
在技术维度上,本着上述CO2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以储存场地逐级筛选为主线的思路,将既有可灌注性良好、储存潜力大的储层,又有稳固的盖层,区域地壳稳定性稳定,无贯通性的盖层裂缝、断裂和废弃井等地质缺陷风险因素,确保CO2安全地质储存千年级以上并安全地储存,且不受地表不良地质作用影响,碳源匹配合理,成本相对较低,并符合当地工农业发展规划、相关法律政策和环境保护目标要求,作为CO2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的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