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审核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3个方面:
1、审核人员的立场不同:
第一方审核即企业组织内部审核;
采购方对供应商的审核则称为第二方审核;
而第三方审核为独立的外部审核机构所实施。
2、目的不同:
第一方审核的审核结果通常作为组织寻求内部持续改进的机会。
第二方审核的审核结果通常作为顾客购买的决策依据。
第三方审核通常是人证的手段,审核结果是能否获取证书。
3、审核方式不同:
第一方审核有主机依据审核的基本要求和自身特点制定,可以选择滚动式和集中式审核。
第二方审核包括采购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审核、采购产品质量审核、采购产品过程质量审核和采购产品特殊要求审核等。
第三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审核,第二阶段是实际运作与特定要求(法律法规、手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符合程度的审查。
扩展资料:
第三方审核的审核准备工作:
一、制订审核计划
审核计划应由委托方确认通知审核员和受审核方。当受审核方不同意审核计划中的某项条款时,应当即告知审核组长。这些异议应在审核开始前,由审核组长和受审核方协商解决。
二、组织审核组
审核组长由认证审核机构提名,确定审核组长人选应考虑的问题有:
1、是否具备资格(如高级审核员等)
2、是否有受审核方所涉及的注册审核工作业务范围和工作经验
3、对每位聘用的审核装在审核中的表现的评定结果
选定的审核组长将负责审核计划的制订、审核的组织实施及控制、签署审核报告和不合格项报告等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质量体系审核
做为产品和体系的质量审核有三种形式,称为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审核。第一方审核即企业组织内部审核;而第三方审核为独立的外部审核机构所实施。我们采购方对供应商的审核则称为第二方审核。应该认识到,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审核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上都不完全一致的。 例如,第一方内部审核,关注于有效性。组织根据客户的需要及公司的战略,构造相对应的机构体系,及其相对应的流程和活动。审核则围绕着所构造体系是否能输出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市场的需要;组织的生产活动是否符合流程的描述;更重要的是,流程及活动是否以最节约,最简捷,最低的成本满足市场和客户的要求。手段上会更加深入细致。并根据审核的结果作出进一步的改进方案。组织的管理者不必要关注审核的形式和审核的报告,而聚集于流程改进和流程再造。 而第三方外部审核则关注于符合性。对照标准要求,企业的体系和流程是否符合,是否完备。再对照组织所制定的流程,考察组织的相关活动及其记录,是否符合流程的规定。在审核过程中,向审核方提供证明,组织的体系和流程符合标准的要求,生产活动符合流程。是被审核企业自己的责任。审核是抽样检验,并不保证有深入细致的访问和调查。第三方审核只会提出符合性报告和体系的不符合项,而不会提出改进建议。被审核组织自己必须做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供应商审核做为第二方审核则是一种满足性审核。采购方根据产品要求,做出需求分析,化解为质量,成本,物料,工艺,产能,设备,技术及环境的具体要求,再考察供应商的体系,流程,生产活动是否能满足所需产品或服务的要求,这是更具有针对性的审核,供应商的战略发展、生产能力、设备能力、计划及订单履约、质量水平、人员技能、成本结构、财务状况、服务水平、技术开发能力及合作意愿等都是审核的内容。而高或过低的的能力都有可能不满足采购方的要求。审核形式上更具有针对性,例如,是否有满足采购方的专用设备、生产线、特殊工艺和专业员工等等,都有可能列入审核的检查表。从手段上,第二方在审核中的沟通会更加积极主动,因为采购方需要挖掘出供应商是否能满足需求的能力。例如,当被审核者不能提供证明满足流程时,第三方的结论非常简单、明确:“没有证据证明“符合性””;而采购组织就有可能为此而失去一个合适的供应商。为此,采购必须要做进一步的调查。第二方审核的目的是找到合格的供应商,而不是仅仅证明供应商不行。 在结果交流上第二方审核与第三方审核也有着巨大的差异。许多采购人员和供应商管理人员非常犹豫,是否要给供应商提出改善建议,因为第三方审核只提不符合项,而没有改进建议书。但要注意到,这是第二方审核与第三方审核的区别之一。我们会注意到,丰田会把其标准作业指导书(SOP)的格式都推向供应商;会要求供应商做JIT,精益生产,U型生产线;会将丰田的质量人员派驻到供应商现场,实施流程改进;会要求供应商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以对接丰田的流程。这些都是第三方审核所不能为之。事实上,组织的变革动力,往往来自于外部,来自于市场和客户的驱动。很难做到供应商内部源发的驱动力,进行变革。然而这一目标对供应商管理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审核者需要发出正确的指令,他们必须成为一名高超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