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最早出自于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那好心的吕伯奢拼着全家性命收留了曹操,曹在误杀吕氏家人之后,又恩将仇报,知而故杀,害了吕伯奢的命。做了这等十恶不赦的坏事之后,曹操不仅不知改悔,反而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极端自私自利的话来,世人称曹操为奸雄并非没有道理。
其实,反过来想一下,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误杀可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曹操以其大文学家的才能,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说服实心眼儿陈宫,应如探囊取物耳。曹操却选择了说实话,把自己内心最肮脏,最见不得人的东西全盘摊在了世人面前,这难道不是一种勇敢和老实吗?凡是读过三国这一章节的读者没有谁不痛恨曹操的自私与残暴,但也无人不佩服曹孟德敢于讲真话的勇气。
世界文学史上有三个人写过名叫名扬史册的《忏悔录》,他们分别是古罗马的奥古斯丁,法国思想家卢梭和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其中以卢梭的《忏悔录》写的最深刻,被世人奉为经典著作。所谓忏悔就是把自己以前做的见不得人的事公告天下,决心不再做伪君子,宁肯当个真小人,对世间几乎所有的人来讲,走出这一步,都要经过极艰难的心路历程。可以说这三本《忏悔录》感动了全世界,因此才流传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然而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曹操却有着比以上三人大得多的勇气,他从来就敢于以自己真小人的面孔示众,决不拖泥带水,在这一点上难道不该赢得尊重吗?回顾在历史,先杀吕伯奢一家,再杀吕伯奢的大有人在,但只有曹操有勇气讲真话。
前些日子在北京故宫后边的景山看了明崇祯上吊的歪脖子树,当时我舒叹了一口气,他也算是一代君王,冤杀袁崇焕时就没有曹孟德那样的勇气。崇祯二年十二月初,袁崇焕下狱,到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才被处死,其间崇祯有八个半月时间深思熟虑。他曾几次想放了袁崇焕,要他再去守辽,因此有“守辽非蛮子不可”的话,传遍朝野上下。既然有这样的话,崇祯为什么还要杀他?显然,崇祯没有承认错误的勇气,不肯承认当时误中反间计的愚蠢。而曹操给吕伯奢的是一剑之苦,并承认冤杀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丹凤眼卧蚕眉相貌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是对谁的外貌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