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商鞅和张仪一开始都是魏国人,也都曾背叛国家来到秦朝做事,两人也都曾因为新君继位失去靠山而逃离秦国来到魏国,但是魏国对两人的态度那是截然不同。对于商鞅,魏国是特别仇恨他,最后将他交给了秦国,将他送上了绝路;而对于张仪,魏国是好好招待,并让他做了国家的国相。魏国对两人的态度差距如此之大,是因为两人对待困境的态度不同。
首先来讲一讲商鞅,商鞅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和和改革家,他所辅助的皇帝为秦孝公。商鞅在秦国任职期间,实行了很多变法,这些变法使得秦国不断富裕。然而商鞅实行变法期间,曾得罪过国家不少的贵族。因此秦孝公死后,商鞅在秦国就没有了靠山,贵族们开始报复商鞅,新上任的皇帝秦惠文也因此下令抓捕商鞅。商鞅知道该消息后,慌慌张张地逃到魏国。但是魏国人十分仇恨商鞅的叛国,不仅不让他进城,还将他送回了秦国。最终,商鞅被车裂处死。
然而,张仪在秦惠文面前工作得比较顺利。只可惜,秦惠文死后,新上任的秦武王却不喜欢阴险狡诈的张仪。并且,当时张仪在国家担任着国相一职,地位是比较高的。所以新君的上位,避免少不了有人说张仪的坏话。面对这危机的处境,张仪没有选择即可逃跑,而是想了一个计谋名正言顺的逃跑。张仪主动地找到了秦武王,表明自己愿意为了秦国的利益前往危险的魏国。秦武王听后,答应了他的要求。但张仪的到来,却为魏国带来了楚军,但是他以自己的机智送走了楚军。此后,魏王特别佩服张仪,并重用他为国家的国相。
商鞅和张仪同样的出身,同样的境遇,但两者的结局却完全不同,这是因为张仪相比商鞅面对困境多了一点沉稳,并懂得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