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在我国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可谓渊源流长。自古就有将粥喻作“滋生育神丹”、“滋养胃气妙品”、“世间第一补人之物”,《周书》中有“皇帝始,烹谷为粥”的记载,这是关于粥的最早的记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有极细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更有养生专家认为“粥后就枕,粥在腹中,暖而宜睡,天下第一乐事也”;大文豪 、美食家苏东坡在食粥后写下了“深心颠倒不自知,更知人间有真味”的著名诗句;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只将食粥致神仙”的诗句;清代养生家黄云鸪在《粥谱》一书中对喝粥做出了更为精辟的阐述;“一省事,二味全,三津润,四利隔,五易消化”。
粥
目录·广东粥
·潮州粥
·福建粥
·江南粥
·其它
粥かゆ
yù
ㄩˋ
古同“育”,生养。
古同“鬻”,卖。
粥
zhōu
ㄓㄡˉ
用米面等食物煮成的半流质食品:小米~。
像粥的东西:泥~。乱成一锅~。
郑码:YZUY,U:7CA5,GBK:D6E0
笔画数:12,部首:米,笔顺编号:515431234515
粥少僧多
zhōushǎo-sēngduō
[the gruel is meagre and the monks are many—not enough to go round] 准备的粥少,化斋的和尚多。比喻人多东西少而不够分
<形>
柔弱的样子 [delicate]。如:粥粥(柔弱无能的样子。又指鸡相呼声)
粥
<名>
(形声。字本作“鬻”。从鬻(古文“鬲”字),米声。鬲,古烹饪器。本义:稀饭) 同本义 [gruel;porridge;congee]
粥,驙也。——《广雅》
驙粥之食。——《礼记·檀弓》。疏:“厚曰驙,稀曰粥。”
崇为客作豆粥。——《晋书·石崇传》
恃粥耳。——《战国策·赵策》
粥以糊口。——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粥饭僧(只吃粥饭而不努力修行的僧人);粥鼓(谓僧寺集众食粥时击鼓);弱饧(甜粥)
〈动〉
同“鬻”。卖 [sell]
则使其贾粥之。——《周礼·巫马》
不粥祭器。——《礼记·曲礼下》
田里不粥。——《礼记·王制》
又
戎器不粥于市。
又如:粥画(卖画的)
养育 [bring up]
初俊羔助厥母粥。俊也者大也,粥也者养也。——《大戴礼记》
嫁出 [marry off]
请粥庶弟之母。——《礼记》。郑玄注:“粥,谓嫁之也。”
粥(conjee)或称糜,是一种把稻米、小米或玉米等粮食煮成的稠糊的食物。不同地方的粥有不同的浓度,而不同地方对其他地方的粥也有不同的别称。其他常见别名还有:稀饭及撩命汤。
广东粥
广东人(潮汕地区人士除外)煮粥一向都爱把米煮烂,使粥变得绵滑。这种粥容易消化。而朝鲜人在生病时也都只喜欢吃类似这一类型的粥而不进食米饭。
广东粥有时不加配料,称为“白粥”(俗称米皇),或只加少量陈皮或银杏伴煮,吃时以幼盐佐食。白粥配油条是广东常见的早餐。其他广东粥有:
艇仔粥: 据说起源自以前广州荔湾的小贩,撑著小艇(艇仔)卖的特色粥品,称为“荔湾艇仔粥”。内有碎牛肉、花生、鱿鱼等。
及第粥:据说以前有一书生落难行乞,得人施舍一碗粥,内放有各式内脏等厨房杂烩。后书生高中状元及第,以及第名此粥。
猪红粥
芥菜粥
烧骨粥
牛肉粥
黄鳝粥
皮蛋瘦肉粥
鱼片粥
水蟹粥
柴鱼花生粥
油盐粥: 只加少量的盐和一点点的油,通常在生病了的时候吃
潮州粥
潮汕及福建人的粥称为“糜”,米粒刚煮得爆开后,要马上收火,其貌似汤泡饭的粥水,粥身较稀,水量比广东粥多,吃时佐以干花生、菜脯或梅菜;也有一味蚝仔粥,在粥内放入新鲜蚝仔,味带鲜腥,常以芫荽和胡椒辟腥。
福建粥
粥在福建称为“糜”,水量比广东粥少,如日本粥一样浓,甚至可以单以筷子食用。福建白粥材料只有白米和清水,着重米香和外观,与广东粥相反,不能把米煮烂,不能过分搅拌以免破坏米粒的形状,由于水量少,必须长时间监察炉火,轻轻搅拌以免烧焦,吃时佐以菜脯、炒花生、肉松、小鱼干、煎鸡蛋或蚵仔煎等等。福建咸粥就是加入了其他材料的粥,粥身比福建白粥稀,但还是比广东粥较浓,材料随个人喜好,例如香菇、鱼和瘦肉等等,通常会用酱油调味,因此称为“咸糜”,颜色多为淡棕色,吃时加上葱花,佐以菜脯和炸花生,咸糜容易食用,特别受儿童和老人欢迎。
江南粥
江苏、上海及浙江等地用稻米煮成浓稠的白粥,一般不加高汤、浇头等。有时加入白糖煮制,称为“糖粥”或“甜粥”。 相传范仲淹早年求学时,食用冷却后结成冻状的厚粥,这样比较便于等量切割及携带。江南人民至今还这样操作。 钱塘江以北地区(“浙西”,包括苏南、皖南、上海)用剩饭(吴语叫“饭糍”)煮成的稀饭,称为“泡饭”或“水泡饭”,有独特焦香,是这些地区通常的早餐主食。江南人不把这种食品归入“粥”的范畴,但在北方有时混淆。浙东地区(旧绍兴、宁波两府)民俗早餐不吃“泡饭”,只吃现煮的米饭或粥。
其它
儿童的吃法:很多家长为了让儿童成长时多吃饭,就在粥里加肉松,肉松拌白粥。
在朝鲜半岛和日本的粥是病人的食品,在粥中打入鸡蛋。
“皇帝始,烹谷为粥” 相传从皇帝开始,最早是蒸谷,形成了粥
“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有极细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 每日食粥一大碗,空腹时胃较虚 粥极细腻,与肠胃相宜,调理饮食的好办法。
“粥后就枕,粥在腹中,暖而宜睡,天下第一乐事也” 饮粥后睡觉,会觉得腹中暖暖的,宜入睡。
深心颠倒不自知,更知人间有真味 形容粥味美,使人身心颠倒。
“只将食粥致神仙” 只把吃的粥送的神仙就可以了。意指粥品味极高。
我是学中医的 白话文 每天喝一碗粥,有助于胃排空,谷物在小肠中的消化吸收,粥是很细腻的,适与胃肠,是饮食的最好的东西啊
其他的你都应该读的懂吧
文言文译文
原文:
一日,唐玄宗宴群臣于沉香亭。有宦官杨思勖善吹笛,因奏新曲,号曰《玉笛》。上大悦,谓侍臣曰:“此曲有《霓裳羽衣曲》风致。可与之并行也。”左右皆称善。
译文:
唐玄宗有一次在沉香亭设宴款待大臣。有个宦官名叫杨思勖,吹奏笛子非常拿手。那天,他吹奏了一首新曲,称为《玉笛》。玄宗听了非常高兴,对侍臣们说:“这首曲子有《霓裳羽衣曲》的韵味。可以和它齐名。”在场的人都赞同。
原文:
后宫有一名女乐名梅妃,亦善吹笛。闻《玉笛》之曲,心甚慕之。奏请玄宗,愿得此曲。玄宗赐之。
译文:
后宫里有一位音乐家叫梅妃,也擅长吹笛。她听说《玉笛》这首曲子,非常仰慕。于是向玄宗请求,希望得到这首曲子。玄宗同意了她的请求。
原文:
梅妃得曲,日夜练习,终能吹得曲尽其妙。一日,玄宗临幸梅妃所居之合欢殿,殿前有桃树花开。梅妃因兴所至,以笛和花声,吹奏《玉笛》。声遏行云,花摇枝颤。玄宗大悦,以为此曲当为《霓裳羽衣曲》,遂命改称《春莺啭》。
译文:
梅妃得到曲谱后,日夜练习,终于吹奏得非常精妙。一天,玄宗来到梅妃居住的合欢殿,殿前桃花盛开。梅妃兴致来了,用笛子伴着花声,吹奏《玉笛》。乐曲声清脆悠扬,像云一样飘荡,花枝也随着音乐微微摇曳。玄宗非常高兴,以为这是《霓裳羽衣曲》,于是下令改称这首曲子为《春莺啭》。
原文:
自此,《春莺啭》与《霓裳羽衣曲》并行于世,二曲并列,遂成唐代大曲之代表。
译文:
从那以后,《春莺啭》和《霓裳羽衣曲》两首曲子齐名,成为唐代大曲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