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帮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仍被处死呢?

2025-03-26 09:19:4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康熙王朝"热播以后,原本默默无闻的周培公一跃成为新晋网红,他的才华横溢,以及忠心赤胆,被无限拔高,甚至有人将其与诸葛亮并列,认为如果康熙重用他,就能开创更加宏伟的盛世。

电视剧为了增加矛盾冲突,提高收视率,刻意美化一些人的历史功绩可以理解, 但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没有那么神,也没有那么惨。

周是湖北荆门人,《先贤诗佩》记载他幼年丧父,母亲也在李闯动乱中死亡,周培公落魄无依,做了"州卒小吏",后来的到贵人相助,入了京城,做了内阁供奉。

这一记载有很大的误导性,仿佛周培公只是个身世悲惨的落魄书生,寄人篱下,无依无靠。其实不然,州卒小吏虽不是达官显贵,却也非贩夫走卒,而贵人相助更是一般人无从谈起,清朝的内阁供奉始于顺治年间,属于皇帝的内廷文学侍臣,加内阁中书衔,食正六品俸,虽然没有纳入国家公务人员编制,待遇丝毫不差。除此以外,内阁供奉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那便是每天都能见到皇帝,也因此,其升职速度远超一般外臣。清代史学家高士奇就是内廷供奉出身,最后官至一品。

周培公的名气始于"三藩之乱",吴三桂起兵后,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随之造反,比起位于南方的"三藩",镇守陕甘的王辅臣更加危险,手握重兵不说,一旦他与吴三桂连成一片,清廷就要面临三面包围的不利局面。

康熙十五年,清廷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大军征讨王辅臣,周培公被召为幕僚。

图海出自满洲正黄旗,早年曾带兵平定李闯余部,是一员老将,但王辅臣出身草莽,以军功升迁,根本不怕这些八旗绿营混杂的清兵,双方一度僵持。

巧合的是,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与周培公是同乡,龚荣遇的母亲还是周培公的奶娘,双方交情匪浅,两人都不看好吴三桂,苦劝王辅臣归顺清廷,与此同时,两人还通过秘密渠道与周培公建立联系,密谋里应外合,劝降王辅臣。

有了同乡的相助,周培公主动提出前去劝降。图海大喜过望,当即将周培公的计划呈交给康熙皇帝,因为战事不利而焦头烂额的康熙皇帝十分高兴,连夜招周培公进京,加封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黄马褂,并让其携带亲笔赦诏,前往平凉招抚。

王辅臣在周培公的劝说下,选择出城投降。就这样,清廷最大的威胁得以解除,周培公也因此成为康熙眼中的大红人。三藩平定后,朝廷论功行赏,其他人要钱要官,唯独周培公例外,他只提了一个要求:母亲当年为父死节,望皇帝为母请旌。



如此忠孝的臣子,朝廷自是求之不得,不仅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连同其父也一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除此以外,康熙皇帝还亲自御笔为孙氏撰写祭文,在当时,可谓恩宠至极。

周培公守孝三年后,出任山东登莱道,因与总兵官不和,三年后辞官回乡。1690年葛尔丹起兵反叛,不甘寂寞周培公主动上平叛"条呈",康熙皇帝也没有忘记他,任命他为盛京提督,负责戍边,周培公接到诏书后欣然赴任,最终病死任上。

《清史稿》评价周培公:好奇计!这一说法在《史记》中多次出现,例如围魏救赵的夷门监者侯嬴:年七十余,好奇计;项羽的谋士范增:素好奇计!由此可以推断,周培公脑筋比较灵活,为人谨慎,精于计谋,这样的人通常没有太大的政治野心,电视剧中将其后半生设定为功高震主,引发康熙的猜忌,最终死于苦寒之地,实则是高估了他的政治野心,历史上并无此事。

至于让他戍边守卫盛京,更像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安排,周曾有大功与清廷,既然想为国效命,皇帝多少要给些面子,但紧要关隘又不能委任与他,只能选择盛京这种看来重要实则悠闲的鸡肋地方,让周冷静下来,好好思考报效国家。

2016年,湖北省荆门市对周培公家族墓地做了考古发掘,清理出神道、祠堂等祭祀建筑墙基和部分构件,对他的家族成员也有了进一步发现,据家谱记载,其父周化龙兄弟四人,分别为:周成龙、周化龙、周从龙、周云龙,但家族墓地中并没有寻见周化龙的墓碑,且周培公的墓碑重立于大清道光七年,即公元1827年,周培公卒于1707年,其墓碑于120年后重建,令人生疑,当地学者推断,可能在其死后,牵连到某些案件,墓碑遭到损坏,家人碍于形势,不敢妄动,直到百余年后,时过境迁,又重新修建。

至于其中的真相,恐怕再难考证!

回答2:

在清朝康熙年间,有许多能力出众的大臣为康熙帝出谋划策、南征北战。他们共同辅佐皇帝,公而忘私,立下汗马功劳。我们常常会说到“康乾盛世”,假如没有朝臣们的鼎力支持,恐怕那个时代就会黯然失色。

年幼的康熙继位后,鳌拜、吴三桂、噶尔丹、郑经等许多强大的对手犹如阻挡在前进路上的巨石。但康熙凭借自己对局势的判断,加上任用了一批智谋双全的大臣,大清社稷化险为夷,实现了平稳过渡。

康熙十三年(1674年),割据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发动叛乱之后,其它各方势力纷纷响应,大有席卷清廷的架势,人们把这一事件称为“三藩之乱”。

康熙大帝刚刚亲政不久,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化解危局,是对他执政能力的考验。

在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叛乱中,康熙任用了一些有能力、敢担当的人才,把大清王朝成功带出困境。

周培公便是众多立国功勋的人才之一。他帮康熙平定三藩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周培公最后却被处死,这是为什么呢?

据《先贤诗佩》记载,明崇祯五年(1632年),周培公出生于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一带,一说他出生在湖北省荆门市一带)。周培公从小丧父,生活艰辛。在他十岁的时候,闯王李自成作乱,他的母亲孙夫人不幸遇难,周培公无依无靠,前往州郡担任了小吏。

在州郡跑龙套期间,周培公结交了一个地位显赫的人,并依附着他进入京城,被任命为内阁供奉。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但是周培公凭借聪明的天资,赢得了振武将军吴丹的喜欢,病立下功劳,被封为七品官。

吴三桂发动叛乱后,唆使陕西提督王辅臣响应。王辅臣盘踞陕西,势力座大,对首都北京构成巨大威胁。

为了赢得先手棋,康熙派出东阁大学士黄锡衮调兵遣将,对王辅臣形成了围剿态势。两年后,康熙皇帝又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领十万大军进攻陕西。

大将军图海兵临潼关,周培公趁机献上自己的计策,“陕西关中一带梁山夹峙,地势险要,可谓天下脊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吴三桂不从四川北上进攻陕西,却将重兵陈列在湖南、湖北一带,在那里和官府对峙,实在是下策。如今,王辅臣非常重要,他的举动关系着天下的安危。”

“现在,王辅臣因为一时激动而叛投吴三桂、耿精忠,其实他心中是感念国恩的。这就像盲人渴望能看见东西,瘫痪的人想要站起。如果派遣能言善辩的人去给他讲明道理,他一定会归降朝廷。”

是呀,图海一听,周培公所言极是。他采纳了这个建议,对周培公高看一眼。从此,周培公成为图海的忠实幕僚。

王辅臣手下的总兵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二人是周培公的同乡。周培公通过他们多次劝说王辅臣归降。王辅臣的心里七上八下,很是纠结,拿不定主意。

黄九畴、龚荣遇二人将这一情报告知周培公,周培公又将这一重要信息上报给图海。看来还得加大说服王辅臣的力度。谁去合适?图海这次选择了周培公。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周培公明知道这一去凶多吉少。但是,他“欣然应命、并无难色。”

一个以大义为重的人,往往在关键时刻表现得越发沉静,越发坚毅。“周昌诉伊父亡时、母孙氏、剜目破面、触棺尽节而死。未蒙旌表。今情愿为国捐躯、表扬母氏。语毕。遂冒矢石、挺身入城。将皇上浩荡之恩、与招抚之意、尽行宣布。往来数次,实获成功。”

有内线策应,能言善辩的周培公很快带着王辅臣和他的大臣们出城拜见图海。

周培公一战成名,为清廷解决了心头大患。朝廷按照事前的承诺,满足了他的愿望,将他的母亲追封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他的父亲被封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

康熙大帝封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道,摄布政使。

在地方任职,因为与山东总兵常常意见不一致,分歧剧增,周培公于是愤然辞官。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尔丹反清,周培公以赋闲之身提出了平叛建议,上呈康熙帝。于是,他受封盛京提督。

就是在盛京,周培公逝世了。

有人认为周培公死于气候寒冷,干燥不堪,水土不服。

有人认为周培公前往盛京,是康熙皇帝为了处死他而采用的一个技巧“卒於家”,成为人们猜测不断的一个话题。

回答3:

之所以仍然被处死,是因为他的权力太大了,已经威胁到了康熙的统治,所以要被处死。

回答4:

因为周培公功高盖主,皇帝是不允许这样一个人存在的,再加上周培公是一个汉人,又没啥背景,当然朝堂上汉人和满人也不和,满人根本就看不起汉人

回答5:

因为周培公功高震主,他的威望太高了,影响到皇帝的统治,因此被康熙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