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什么意思

2024-11-16 22:37:1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意思是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

语出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

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扩展资料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回答2:

意思是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

语出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

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扩展资料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

作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此书共计五千字左右,分为上下两册,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回答3:

《道德经》第十九章,老子紧接上一章大道废弃后社会病态的种种表现,提出了三个治理方案。人生至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国学经典 世界哲学 读书学习 传统文化

回答4:

见素抱朴----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之一。是说要推举圣人,实行法治,即用“无为之治”取代“有为之治”。对应于“绝圣弃智”。成语出处:《老子》曰:“见素抱朴”。老子《道德经》新解:“见:现,呈现,推出。素:没有染色的生丝。这里比喻品质纯洁、高尚的圣人。朴:没有加工的原木。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律。”。“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
所谓“素”与“朴”都是指人的自然本性。要使人们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找到自然的生活规律,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有了自然的生活规律,社会才能平稳发展,才能使人们安居乐业,这是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情况相吻合的,也是有利于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和“四化”中国的。

回答5:

译文:以此三言作为法令,是不够的。就得从自然规律中获得,就要从社会规律中获得。那么就得在事物本能行为中寻找线索。就得从遵重事物本质现象中发现新规律。

郭店竹简本《老子》是距离老子生前最近的文献,就逻辑而言是最接近原文的版本。我是依据郭店本的原文做注解。如有疑问请在天涯社区留言。爱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