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冲突产生了。子女的新认知,对父母持守一生的观念产生了冲击,接受不一致的信息会产生心理上的认知失调,威胁到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人们会为了维护自我概念的一致性而做出各种努力:那些因价值观不同而倍感压力的父母,就会通过催婚的方式,来让子女接受自己的价值观,这是两代人之间价值观的较量。在催婚的代际冲突上,父母和子女都感到无形的巨大压力。子女越不结婚,父母就越催婚,父母越催婚,子女越抗拒,只要子女一天不婚,这个冲突就一直悬而未决,催婚就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一方妥协为止。
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小单元是家庭,而不是个人。在传统文化看来,一个未嫁娶的成熟个体,是不完整、未完成的存在,是很不稳定的,必须要组成家庭,还要有个孩子,才能被视为一个整体。结婚也叫成家,只有子女成了家,父母才算完成自己的抚养任务,把传承繁衍的接力棒交到孩子手里,父母的社会责任才算完成。孩子不结婚不生子,对父母来说就是一个未完成事件。完形心理学认为,人天生有一种追求完整的倾向,未完成事件会导致身心的紧张,产生驱力,驱动人们发出行为去补足它、完成它。基于未完成感的持续驱力,父母通过催婚来完成他们的遗传使命。
“你再不结婚,我的脸都让你丢尽了!明年再没对象,就别回来了!”“你看谁谁谁,孩子都打酱油了,你都还没结婚,也不觉得丢人!”这些话好像经常在催婚的父母嘴边挂着。有些父母觉得不结婚生子是件极其羞耻的事。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将结婚生子视为个人能力的象征:如果一个成人到了适婚年龄,还未嫁娶,说明性竞争优势不足,比如长得不好看、性格有缺陷、脾气不好、挣钱不多、出身不好等等,从进化心理学来说,这是缺乏性吸引力的象征。
处在共生阶段的父母,也会把自己认为的“不好”,比如不结婚生子是羞耻的,投射给孩子,如果孩子不结婚生子,那么就是羞耻的、丢人的。这样的父母,他们的心理还没有发展到分离—个体化的阶段,他们无法从心理上区分和接受:孩子是孩子,我是我;孩子不好不等于我不好;我认为不好的,孩子不一定觉得不好。
父母不可能陪你走完你的人生,在父母的有生之年,他们都会爱护你,照顾你,父母担心他们百年之后你的生活,他们希望有人能代替他们照顾好自己的孩子,陪自己的孩子开心的走完人生的旅程。他们更希望他的孩子跟他老婆能有爱情的结晶,在他们活着的时候能体验到儿孙满堂的幸福。你开心所以你的父母就开心。当然如果结婚使你不开心的话,我想父母们也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