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地理志》载:“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平原郡,领县十九……乐陵。”西汉初建县,即名乐陵县。1988年撤县设市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新兴城市。 “乐陵”名称来历,旧志所载不同。一是燕将乐毅筑“重合”城得名说。《元和志》、民国年间《今县释名》,皆载此说。按:战国时期燕将乐毅伐齐筑城处,据《山东通志》和《中国历史地图集》载,为汉初重合县治,属渤海郡;而乐陵为西汉建县,治在“魏王城”处,属平原郡,二者互不相干。二是汉桓帝入继大统,奉祖父陵为乐成陵,县因得名说。按东汉桓帝以河间(献县)王入继皇位,尊祖陵为乐成陵(后献县曾因名乐成县),距西汉建县的乐陵,有三百五十余年;而“河间国”(郡),南邻渤海郡,再南始为平原郡乐陵地。时间与方位都不能相合,显与乐陵无关。《山东通志?建置》卷三载:“以乐成陵名县为乐陵者误。”三是安乐公(阿斗)的陵在境内五里冢,因以得名说。按:《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载:“景元五年……命刘禅为安乐县公。”故城在北京市顺义县。《历代陵寝备考》载:阿斗“薨(死)于洛阳。”《纲鉴会编》卷二十四载:建安二十一年,“始置名号侯”,即只虚封爵。而无户邑,被封的人并不身处封地。阿斗死于旧洛阳——汉魏洛阳城西北隅之金墉城。连封地安乐县也没去过,更不能来葬并非封地的山东乐陵。“五里冢遗址”,经山东省考古专家考证,此地为龙山文化遗址。 现据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按地理方位,核历史纪年,加以考辨,去伪存真。唯清乾隆《山东通志》载:“大阜曰陵;乐,取四民用足,国乃安乐之义也”,立说较稳妥。秦汉之际,战争连绵,四民疲惫。汉初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措施,于是“四民用足,国乃安乐”。适在这时置县,而取境内大阜多的特征,缀成县名,即符情理又合当时的施政背景,今依此说。
说起杨家将,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谈到杨家将与乐陵杨安镇地名的传说,更具传奇色彩。从乐陵市向南行十五公里,便到广阔平原地段,故名为杨安镇阵,后演变为杨安镇。因镇政府驻杨安镇村而得名,北依马颊河,南面地域开阔,地处平原中,历来为兵家屯兵开垦之地。
北宋年间,辽军占据幽云十六州,并不断南侵宋境,宋真宗派遣三路人马北上抗辽,其中东路将领杨业率10万大军由汴州出发北上,一路凯歌,在距幽州300公里处,因当时奸臣当道,粮草不足,杨家军不得在此地安营扎寨,杨业看到此处北依河流,南面地域广阔,于是对身边的杨六郎说“儿日后需记此地,屯兵开荒,一能开荒练兵,二能当在此被拒辽军”。后杨业兵败李陵碑,杨六郎牢记父言,在今杨安镇开垦荒田,加紧练兵,不断抗击辽军,杨家军在杨安镇扎寨期间,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受当地村民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