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将小动物睁开眼就认准谁就是他妈妈叫什么

2025-04-13 11:41:0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心理学将这个现象称为“印刻效应”,并认为人类也有这个效应,本人则持反对意见,请看我的说法如下:
印刻效应
提要:人类没有印刻效应。
目录:一、印刻效应现象,二、印刻效应的奥秘,三、勘误。

一、印刻效应现象
1910年,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见到的自己的母亲后面。但是,如果它第一眼见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如一只狗、一只猫或者一只玩具鹅,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只小鹅形成了某个物体的跟随反应后,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这种后来被另一位德国行为学家洛伦兹称之为“印刻效应”现象。

二、印刻效应的奥秘
小鹅跟随它第一眼看见的动物这个现象可以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解释:这是动物的本能,即动物遗传的无条件反射。小鹅跟随在它母亲身后,会得到最好的保护和照顾,于是,动物“鹅”遗传了跟随第一眼看见的“母亲”的本领。
现在实验结果发现:小鹅第一眼见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而且,它不会改变跟随的动物。《知觉生长模型》认为:在自然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它第一眼看见的应该是母亲,所以,跟随“第一时间看见”的“母亲”,就成了鹅类传宗接代的遗传本领。遗传的无条件反射是一条宽敞的、自动化的神经通道,很多无条件反射的反射弧通路生下来就是完整的,譬如新生婴儿吸允的无条件反射就是完整的,无需增加什么。但这条遗传的无条件反射神经线路有个特点,就是必须首先连接一个“母亲”的印象(表象)。一旦连接上,整条神经线路就完整了。这时候,只要看见“母亲”走,——即兴奋能量从视觉中枢进入,迅速、自动化、毫无阻碍地传遍整条反射弧线路,于是表现出小鹅的跟随行为。
如果“第一时间看见”的不是母亲,哪没办法,哪怕它跟的是狼,一会儿就被吃掉也没办法。因为此时的小鹅还没有建立起别的“行为模式”,更加不可能辨别真正的母亲,只能依靠这条唯一的、“错接”的无条件反射弧活动,这就是印刻效应的奥秘。

三、勘误
1、人类没有印刻效应:
“印刻效应同样适用于人类的婴儿”这个结论是错误的。首先,小鹅等低等动物刚生下来就会走,人类的婴儿出生时愚笨得要命,七个月才能爬行。其次,小鹅等低等动物刚生下来视力就与成年鹅无异。而人类的婴儿出生几小时后,只可以分辨光与暗及简单鲜明的颜色。头几天他们的双眼运动非常不协调,眼珠乱转,往往有斜视,有时会睁开一只眼睛、闭着一只眼睛。至两、三周后,双眼的不协调运动才会自然消失。接近一个月,他的视线才能集中,逐渐产生有意注意和辨别立体和扁平的物体。二个月以前的婴儿只能注视20厘米远的物体,太远太近都不能看清楚。三个半月才有明显的立体感觉。综上所述,小鹅印刻效应所需的视觉能力和运动能力,新生婴儿都不具备,说明人类没有这个无条件反射。
2、首因效应和印刻效应混淆:
一些学者将印刻效应和首因效应混淆了,他们看到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推而广之,将所有与“第一”有关的事物都说成是印刻效应或雷同现象,如“第一印象”(首因效应)、“一见钟情”、初恋、第一把手、第一品牌等等。错误十分明显:首先,印刻效应所见母亲,在第一时间就能留下印象(信息痕迹),但第一印象、初恋情人等等虽然都是第一时间,却不是留下印象的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兴奋能量的“量”,只有兴奋能量达到一定的量,才能留下信息痕迹(或称印象、表象)。因为都是“第一”,就认为没有区别,真是错了。
其次,印刻效应是将第一个“母亲”的印象(信息痕迹)连接在一条先天遗传的反射弧上,只要看见“母亲”走动,立即引起固定的跟随行为。而后面的所有“第一”,得到兴奋能量,都不会引起固定的行为。例如首因效应,引起的是评价和判断,面对同一客体,各人可以有不同的评价和判断,即首因效应产生的结果可以不相同。又如再见初恋情人,各人会有不同反应。总之,后面的所有“第一”,都不是连接在无条件反射的反射弧上,因而没有固定的、人人相同的反应模式,它们都只是做为知识存放在知识结构上。
3、印刻效应不等于痕迹(印象):
一些学者将印刻效应等同于印刻痕迹(印象),也是明显错误的。《知觉生长模型》认为,每当兴奋能量达到一定量时(量太少将不能留下痕迹),作用于神经细胞,都会在神经细胞上留下痕迹,或称刻上(也可以称印刻)痕迹,这些痕迹就是俗称的印象。我们不能因为“印刻”两字相同,就说印刻效应等同于印刻痕迹(印象)。印刻效应是一条自动化的反射弧神经线路,而印刻痕迹是留下知识(表象)的过程,两者差别巨大。
(2012-12-2 下午提交新浪、网易博客)

回答2:

母亲印刻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