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oot201407如何查看从哪启动?SD卡还是EMMC

2025-03-25 19:12:0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Arm板系统文件一般有三个——bootloader(uboot)、kernel(uImage)及根文件系统(rootfs)。在arm板上电后,按uboot->kernel->rootfs的顺序依次启动。由于开发板上有多种存储介质,三个文件可以放在任何可以存储的介质上,因此也就导致文件的多种启动方式。本文就来讨论,以上三个文件对应不通存放位置的不同启动配置。
一般开发板上会有flash(Nor or NAND),mmc,emmc,sd卡等。系统文件可以烧写在其中的任意一种上,因此也就对应不通的启动。在开发过程中,有时经常需要改动内核,或者修改应用程序,如果每次都修改后都重新烧写到板上的存储介质,会比较麻烦。因此,为方便调试,uImage和rootfs还可以从网络启动,即nfs启动。但uboot只能从板上介质启动。
启动过程其实是先将要启动的文件从存储位置拷贝到内存空间,再在内存中运行。因此所谓不同位置启动,也就是从不同位置拷贝而已。
下面我们以开发板启动为例,分别介绍三个文件从不同位置启动的过程方法。我使用的开发板上有emmc和两个sd卡。我们按照启动顺序,依次介绍。
首先是uboot启动。Uboot是三个系统文件中第一个启动的,对它的拷贝工作由cpu中的固件决定。固件中支持从几个位置拷贝uboot,它就能存放在几个位置上。至于每次启动具体从其中的哪里开始,硬件拨码开关决定,对应拨码在开发板手册上能查到。启动之前,先将uboot的二进制文件拷贝到对应介质。有两种不同方法烧写,如下:
1. uboot二进制文件拷贝到emmc,是通过芯片供应商的下载工具软件烧写完成;
2. 拷贝到sd卡是在linux下,通过dd命令完成的。
烧写完成后,将启动拨码拨到对应位置即可启动uboot。
然后介绍kernel文件(uImange)和rootfs的启动。如上所述,uImage和rootfs可以从emmc、sd卡或nfs拷贝到内核启动。具体的启动位置由uboot中的参数传递的内容决定。这些参数的内容在uboot中有写死的值,也可以在uboot启动阶段进入到命令输入界面,修改这些参数的值,来改变启动位置。(作者:围补)
进入uboot命令界面后,输入如下一段命令,修改启动参数,并重启。
setenv loadaddr 0x10800000

setenv bootargs_base 'setenv bootargsconsole=ttymxc0,115200'

setenv bootargs_mmc 'setenv bootargs${bootargs} root=/dev/mmcblk0p1 rootwait rw video=mxcfb1:dev=ldb,LDB-XGA,if=RGB666video=mxcfb0:dev=hdmi,1920x1080M@60,if=RGB24 ip=dhcp'

setenv bootcmd_mmc 'run bootargs_basebootargs_mmc;mmc dev 1;mmc read ${loadaddr} 0x800 0x2000;bootm'

setenv bootcmd 'run bootcmd_mmc'

saveenv

run bootcmd
命令输入完后,重启开发板,即可按照上述命令中设置的参数来启动系统。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uboot阶段输入的启动参数的意义,以便读者自己修改相关内容,让板子从自己需要的位置启动。
首先介绍几个命令。是在上面看到最多的setenv命令,该命令使用来设置或删除某个环境变量的。当setenv后面只带一个参数,该参数必须为已有的变量名,输入命令回车后该变量即被删除;当setenv后面有多个参数,将把其后第一个参数作为环境变量,后面其他参数作为该变量的值或内容。
第二个要解释的命令mmc。在uboot命令界面中敲入mmc,回车,能够看到其多个用法:
Usage:
mmc read addr blk# cnt
mmc write addr blk# cnt
mmc erase blk# cnt
mmc rescan
mmc part - lists available partition on currentmmc device
mmc dev [dev] [part] - show or set current mmcdevice [partition]
mmc bootpart [dev] [part] - show or set bootpartition
mmc list - lists available devices
解释一下其中几个用法:
mmc read addr blk# cnt 用来将硬盘(emmc/sd)中的内容读取到内存中。其中addr指内存中的目标位置起始地址,blk#指被拷贝内容起始存储块的块号,cnt指要被拷贝的块数。一般每个块的大小为512byte。
mmc dev [dev] [part] - show or set current mmc device [partition] 显示或设置当前设备。命令mmc dev即为显示当前是哪个device;mmc dev #意为设置“#”为当前设备。
第三个命令saveenv是保存环境变量的意思。环境变量设置后,使用该指令保存,下次重启时会按照上次保存的设置启动,就不用再次设置了。
最后,run命令比较明显,“运行”的意思。一般加在某内容为可执行命令的变量前。
再来说明一下变量。在上述参数设置命令中,参数bootargs和bootcmd是uboot的参数,其功能和名称不能被改变,其他都是用户自定义的变量,可以改变其名称。其中bootargs代表由uboot传给内核的参数;bootcmd是uboot启动时,系统自动加载的命令序列。如果设置了启动参数后,想让系统下次自动按照本次设置的方式启动,则一定要把拷贝和启动内核的语句设置为bootcmd的值,否则下次启动无法自动加载并启动内核。(作者围补)
介绍完重要的命令及uboot环境变量后,我们再来看上面的启动参数设置命令行:
setenv loadaddr 0x10800000

setenv bootargs_base 'setenv bootargsconsole=ttymxc0,115200'

setenv bootargs_mmc 'setenv bootargs${bootargs} root=/dev/mmcblk0p1 rootwait rwvideo=mxcfb1:dev=ldb,LDB-XGA,if=RGB666video=mxcfb0:dev=hdmi,1920x1080M@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