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基础地质数据库建设
对于历史地质资料建库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制定相应标准,原始资料保存单位承担具体建库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专业中心最终完成全国数据的集成和汇总。
地质资料数字化建库,信息采集与更新。在地质调查工作项目中,部署推广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和自动监测系统,按照统一标准,使调查和自动监测成果与建库工作同步,促进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和自动监测系统以标准规范的形式融合到地质调查工作业务中,保障地质调查数据自然积累和可持续更新。
二、重要地质资料采集与服务系统建设
(1)原始、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在部局领导下,由全国地质资料馆、国家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牵头,国家出资补助汇总和组织实施的相关经费,依托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原始、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工作方案和清理工作指南部署实施。
(2)原始地质资料建库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制定相应标准,原始资料保存单位承担具体建库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专业中心最终完成全国数据的集成和汇总建库。
(3)依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采集、接收与保管实物地质资料,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数字化建库。
(4)成果地质资料数字化、地学文献数字化与集成整合,在已有相关标准的基础上,按照全数字化服务的目标,进行补充完善,组织相关力量建立数据库。
三、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体系建设
首先在全国地质资料馆、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业中心、大区中心部署骨干服务结点,试点先行,选择山东、上海、青海等5省(区、市)部署省级骨干服务结点并建立相应的服务系统。
四、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鉴于工作安排的可行性,采取分阶段组织实施:
(1)到2010年,完成煤炭、铀、铁、铜、铝、铅、锌、金、磷、钾盐、钨、锑、稀土等13个矿种的资源潜力评价。从2008年开始,全面对国家急需矿产资源提供阶段性成果。其中,2009年上半年提交铁、铝2个矿种资源潜力评价工作;2009年底提交煤炭、铀、铜、钨、锑、稀土、铅、锌、金、钾、磷等11个矿种的预测区圈定、优选成果;
(2)2010年提交煤炭、铀、铜、钨、锑、稀土、铅、锌、金、钾、磷等11个矿种的资源定量估算成果;
(3)2012年完成其他12个矿种的资源潜力评价工作。
从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周期综合考虑,整体工作分别由全国、大区和省(区、市)共同联合完成。在工作关系上,在全国层面成立汇总组,负责制定技术标准和技术路线,指导大区和省级开展潜力评价各项工作,负责全国成果汇总。在地区层面上,成立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大区项目组,负责对辖区内省(区、市)潜力评价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具体负责技术指导、质量监督检查、大区成果汇总等。在省一级层面上,成立省级项目组,负责各省(区、市)的潜力评价工作的实施。从技术组织方面,整体工作部署分为技术要求及标准制定、技术培训、全面实施和整体汇总四个阶段。
五、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
开展矿区资源储量核查,省级及全国汇总,综合性专题研究,成果数据库建设和储量动态监督管理支持系统建设。
六、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
(1)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开发。集成整合分散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建立统一的野外基础数据采集平台,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专业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形成统一的数字地质调查综合平台。涉及的专业领域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地下水资源等。主要系统包括: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系统(综合通用平台)和室内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编图、评价、预警、潜力分析等)。使地质调查工作能够有效、快捷地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实现地质调查数据采集和综合处理的标准化及数据快速处理,把地质调查的传统工作方式转变为现代数字化工作方式,提升调查工作的技术水平。基本实现地质调查的数据采集、数据管理、综合处理等全过程实施信息化。
(2)综合分析及决策支持系统,提升动态调查评价能力。支持信息服务,在现有资源与环境评价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依据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地学信息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特征研究,采用在线分析处理技术和数据仓库技术,建立具有地学信息特点一体化处理的专业应用模式。研究矿产资源方面的专业数据特征,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信息进行空间展布和分类研究,建立用于地质矿产信息处理分析的在线分析模型。研究基于网格环境的矿产资源评价的地物化遥地学综合信息的提取方法技术;研究矿产资源评价栅格环境的模型实现技术,建立矿产资源动态评价系统、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动态评价系统。研究地质环境方面的专业数据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性,分析地质环境数据结构、属性及其意义,建立专用于地质环境信息处理分析的在线分析模型。
(3)地质工作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构建以地质调查规划部署与管理辅助决策为目标的地质调查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基于综合数据库和地质调查网络系统,通过对公文运转、项目管理、项目预算管理、项目工作程度(进度)管理、设备(装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工作部署支持系统等的不断完善与优化,系统之间的集成,逐步形成完整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实现各级业务管理部门的管理现代化,为进一步支持各级管理部门的辅助决策打下基础。
(4)建立具备数据、视频、语音高速传输的综合网络系统。紧紧围绕局互联网门户和业务网门户,重点开展基础网络应用支撑系统建设、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网络运维管理体系建设、门户系统建设。在网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基于地质调查工作和管理数据流的、能提供具备数据、视频、语音高速传输的综合网络传输服务;逐步实现基于不同安全级别的和能提供具备多级、海量、异地备份(容灾)的存储服务;逐步实现具有安全稳定和能提供远程会商、灾害监控、视频会议、电话会议等网络增值服务。
(5)信息化标准及相关政策研究。在现有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成果基础上,继续开展相关标准的研制和修订工作,加强基础标准和信息共享与服务标准的研制,包括地质数据模型、信息分类代码与编码、涉及信息化工作各方面的质量控制标准、WEB组件开发、服务规范等;开发支持标准实现的软件工具;开展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健全完善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体系,以标准化建设统一规范地质调查专业领域的信息化工作。
完善成果地质资料服务办法;建立产品价格机制、资料数据交换与协作利益共享机制;修改地质资料数据保密、保护的政策法规;统一研究制定数据加工、处理技术标准,规范资源建设、运行管理、维护更新、研究应用和服务体系;建立资料汇交与项目管理相互联动制约机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建立实用、高效的地质资料采集、加工、处理、存储机制,完善国家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建设、存储管理政策。
(6)开展信息技术适用性研究工作,为地质调查信息化和资料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开发系列地质专业应用系统或工具软件,支撑相关系统建设。重点方向为:以语义共享为目的的地学数据内容模型;现代信息服务平台技术;基于标准的Web服务的开发;三维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地质工作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建设模式;跟踪网格技术的发展;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