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清兴六十年》读后感
一直以来都很敬仰阎崇年老师,对阎老师的作品也十分欣赏。2006年央视百家讲坛曾邀请阎老师主讲了“明亡清兴六十年”系列讲座,当时由于学业紧张,我只是断断续续地看了一部分,心里总觉得若有所失。近日闲暇之余,去图书大厦购买了《明亡清兴六十年》实体书,才得以完整地感受了那段让人热血沸腾、慨叹不已的年代。
书中最让人震撼的便是崇祯皇帝冤杀袁崇焕一节。那时的大明王朝早已江河日下,在内忧外患中飘摇不定,而崛起于白山黑水之中的女真民族已经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与明王朝分庭抗礼。在这新旧两个王朝的几次碰撞中,明王朝均以惨痛失利而告终,女真族的铁骑以摧枯拉朽之势直逼明王朝的山海关防线。袁崇焕就是在明王朝绝望之际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袁崇焕是万历朝进士,文官出身的他,远赴辽东,单骑阅塞,在总结明军失败的教训后,筑守坚城,城墙架炮,取得宁远、宁锦两次大捷,重创清军。在袁崇焕有生之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清君始终未能跨过宁锦防线一步。
就是这样一个力挽狂澜的时代英雄,最终却成了千古奇冤。皇太极绕道蒙古,奔袭北京,将明王朝的都城团团围住,袁崇焕千里回援,在北京城下又一次击败了皇太极的清军。然而崇祯皇帝却以督辽戍京不力、擅杀大将、与清军私自议和为由,将袁崇焕处以磔刑。我们不是研究历史的专业人士,在此不争论崇祯帝的理由是否合理,我们仅从袁崇焕个人角度来分析。袁崇焕一生清正廉洁,他任邵武知县时曾亲自穿靴上墙为百姓救火,处理案情“冤抑无不伸”。在明王朝被后金(清)八旗铁骑打得人人胆寒之时,他能够挺身而出,拯万民于水火,挽社稷于将倾。袁崇焕回援北京时任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相当于国防部长兼军区司令员这样的高职。打退清军后,崇祯帝却不让军队进城,数九寒冬,袁崇焕只得率兵在城外扎营,没有粮草,饥寒交迫。崇祯帝以议军饷为由,用箩筐将袁崇焕吊入城中,袁崇焕入京后立即被捕入狱,最终惨遭千刀万剐。行刑前,他念出了自己的遗言“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此情此景,怎一个“冤”字了得。随着袁崇焕的被冤杀,中兴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读者、史学家读到这里无不扼腕叹息,心情沉痛。
此时,我不由想起了另外两个人物,岳飞和李牧。岳飞也是在金国灭掉北宋,只留得南宋半壁江山,偏安一隅的危难时刻,举起了“还我河山”、“直捣黄龙”、“迎回二帝”的大旗。正当岳飞节节胜利,距旧都开封几十里之遥时,www.fdcew.com赵构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召回临安,害死在风波亭。岳飞死后,南宋朝廷再没能力还于旧都,苟延残喘地渡过了余下的岁月。秦国是战国末期公认的“超级大国”,赵国作为唯一一个能在军事方面与之抗衡的强国,却自毁长城,赵王迁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3个月后赵国随即灭亡。
我们读书,要有所感悟;读史,更应总结借鉴。英雄人物总能被人们熟记,袁崇焕这样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更是千古流芳。我们在感慨他们的命运之际,更要汲取他们身上的高贵品质。要以他们的浩然正气为榜样,一生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为楷模。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活在新中国,这是一个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国家;我们工作在河北高速,这是一个“以德为先,人尽其才”的大家庭。所以我们更应珍惜现在所处的环境和舞台:勤奋学习,努力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积极工作,用自己的辛勤奉献让这个国家、社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