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巨大发展的突出标志是铁制农具的出现。由于冶铁术的发明,这时的耕地农具耒耜、锄地农具如铫以及收获农具如镰、都已有了铁刃。而铁犁的出现,把耕地的作业方式从间断式破土转变为连续式的前进作功,更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铁犁所需的动力大,用畜力作动力的牛耕也便应运而生。这样整个农业生产面貌便随之大大改观。
由于有了铁制农具,改造自然条件的能力大为增强了。从春秋末到战国,许多大型灌溉工程如芍陂、漳水十二渠和都江堰和郑国渠等相继兴建,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好的水利条件。在土地利用上,由撂荒制过渡到连种制,不论是实行“辟草莱”以扩大耕地面积,或“尽地力之教”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也都因生产工具的进步而有了可能。
铁制农具还促进了作物栽培方法的变化。一是促使土壤耕作精细化。如《吕氏春秋·任地》就说“五耕五耨”可使“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一是发明了畎亩法,即垄作技术。其要旨是根据田地的高低和土壤水分决定播种位置,实行“上田弃亩,下田弃畎”。再是肥料的施用。肥料古称粪,而“粪”字最早出现在战国,称施肥为“粪田”。《荀子·富国》说:“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可见当时施肥已较普遍。综上所述,在推行铁制农具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深耕多锄和多粪肥田等措施,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传统,实已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畜牧方面出现了相畜术,其中以伯乐相马和宁戚相牛尤为著名。“兽医”一词首见于战国,《周礼·天官》有“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的记载,兽病和兽疡,分别相当于现在兽医内科和外科。同时,蚕业生产也有很大发展。据近年考古发现,江陵战国楚墓中的马山一号墓出土的丝制品包括绣、锦、罗、纱、绢、绦等,质地精良,说明当时已能纺织出薄如蝉翼的纱罗织物。
这一时期农业的成就,反映到学术研究上,就是许行等农家的出现和农学著作的产生。如《吕氏春秋·审时》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正确地总结了农业生产中人的劳动和土壤、气候三大因素的相互关系,而把人的因素放到了首要地位。
春秋之前的工具其实主要是石器和木器,一般我们常会误以为使用青铜工具,这是我们有点去套用马克思的理论去研究历史造成的,当时青铜主要是用来做兵器和礼器。到了春秋之后,铁器开始普及起来。
从铜变铁、质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