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的周文王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鼓励老百姓发展农业生产,并且要求那些有本领的人帮助他去讨伐那无道的商纣王,以扩大和加强他的周部落。
一天,周文王准备出去打猎。他每次出门前都要进行占卜,看看出去是不是吉利。这次太卜占卜完后告诉他:“你这次出去,捕获的不是龙,不是熊,而是能帮助你的贤人。”
周文王将信将疑地出了门,和他同去的有他的近臣,左右卫士,前呼后拥,一大群人。那天打猎他可是满载而归,大家都高高兴兴,一路上有说有笑,周文王心里也特别地轻松。
他们在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个人,那是一位白发老者,只见他戴着个斗笠,腰杆挺直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
旁边人声鼎沸,他好像全不在乎,照样横着一根钓鱼竿,将一个直的鱼钩悬在水上钓鱼。周文王手下的人觉得很好奇,直的钩子怎么能钓到鱼呢?而周文王心中突然想到临行之前那位太卜的话,这位老人能在如此喧闹的环境中泰然自若,该不会就是那位能帮助他的高人吧。
于是周文王就停下车子,走到了老人面前,深深地向老人行了一个礼,老人把身子欠了欠,算是还了礼。周文王就和他攀谈起来,哪知这一谈,令周文王大为吃惊,在如此人迹罕至的地方,竟然有这样一位老人,谈吐不凡,满腹韬略。
这位老人叫姜尚,字子牙,他的祖先封地在吕,所以他又叫吕尚,后来民间称他为姜太公。
这姜尚年幼时家道中落,沦为平民,但是他才气过人,从小就十分好学,长大后更是足智多谋。只是由于他家境贫寒,所以无人用他,他空怀一身本领而没有施展的地方。
后来他到处游荡,曾经在商朝的朝歌干过屠牛的生意,在孟津这地方开过招待四方宾客的饭铺。就这样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一直到他70多岁。
后来他听说周文王是一个广招天下有才之人的人,就来到渭水边钓鱼,静坐观望,以等待遇见周文王的机会。
他用直钩子钓鱼,其意完全不在鱼,而在于等待贤王的到来。他就是要看一看周文王是不是如传说的那样,能够慧眼识贤才。后世民间流传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就是指此事。周文王终于找到了姜尚这样的治国能人,于是就请姜尚上车,他高兴地对姜尚说:“我的祖先曾经预言,将来一定有不同寻常的能人帮助我们振兴周,先生可正是我所苦苦寻求的人啊。”
他们一道回到宫中,周文王拜姜尚为国师,对他极为尊重,他在称姜尚的时候,总是称为“师父”。
而姜尚也不负厚望,他努力帮助周文王整顿政务,训练士兵,发动人民认真做好军备工作,鼓励人民种植。时间不长,周的国力就渐渐兴盛起来了,奠定了周灭商的基础。
周渐渐强大以后,姜尚又和周文王在一起共商灭纣的大计,先灭了密须国,又讨伐了崇国,并建都于丰邑,使商的许多部落渐渐地归附到周的范围内。周文王病逝以后,他又帮助周武王建立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