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石湾,先有缸瓦”。石湾这个地方,在还没有石湾这个名字的时候,已有人在这里做缸瓦了。早在1977年,在石湾贝丘遗址出土的印纹陶器上,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有5000年的历史。大概是以前曾发生大火,泥块烧成了硬块,人们发现硬块可以拿来盛水而不渗水,于是把泥土捏成各种形状烧制,变成了陶器了。
中国的历史,中原人南迁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过程。传说南宋的时候,皇宫里姓胡的妃子因闹事被皇室追补,就去跳河。结果跳河没死,被韶关的珠玑巷的黄姓商人救起,收作小老婆。过几年,珠玑巷里有个赌输的赌徒无意得知胡妃是皇宫逃出来的,就勒索黄的钱财,黄不给就把消息爆了出去。皇宫这边原来追补胡妃的贾似道收到了风声,心里就慌了,因为原来追不到胡妃,就骗皇帝说胡妃淹死了,要是被皇帝知道,犯欺君之罪可要杀头的。贾似道就想出了“杀人灭口”的毒计,骗皇帝说珠玑巷的人要造反,想以镇反之名,杀光珠玑巷里的人,皇帝信以为真,就派他出征。珠玑巷这边的人也收到了风,举家连队,连夜乘坐木排,逃到南边去。其中,有二十多人漂到了东平河的一个河湾,木排被大石头顶住不能走,他们只能停下上岸。上岸后,他们发现岸上有些村舍,有人在这里做陶瓷,他们原来也是做陶瓷的,于是商量在这里落地做陶瓷。因为他们遇到河湾被石头搁置下来,就是“遇河而湾”,就把这里改名为“石湾”。
其中,在前往石湾的二十多人之中,有姓霍的家族,来自山西太原霍州的霍家。霍州也是以前的陶瓷产区,霍州窑非常有名,霍家当时逃避战乱南下,先逃到珠玑巷,又从珠玑巷逃到石湾落脚。他们为石湾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制陶技术。后来石湾陶、石湾缸瓦的崛起,霍氏家族作出了巨大贡献(陶城网,2015)。
佛山石湾产区艺术特点
石湾美术陶瓷(石湾公仔)素有“石湾瓦,甲天下”之美誉。其产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1977年在石湾一带贝丘遗址出土的印纹陶器,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有5000年历史。在经历了唐宋两代的成长壮大阶段和明清时期的成熟发展阶段后,“石湾公仔”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
1、石湾公仔的民族性
西方的陶艺多借助裸露人体的每条肌肉来表达感情,石湾陶艺则秉承中国艺术的传统特征依靠线纹的飞动,借衣纹折叠、线条流动去表达人物的情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石湾公仔的地方性
国内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等地区的瓷土土质洁白,是制作瓷器的上好原料,这种原料可塑性不高,通常都会借用模制成模制加工手工的方式以适应土性,而石湾陶土能耐高温,粘力强,可塑性很高,能塑造出飞舞的衣袖、衣领和极细长的线条,所以人物塑造的身形和衣褶具有飘逸流畅的特点。釉料方面石湾公仔采用的是一次烧成的颜色釉,以不可重现的无穷变化而形成石湾艺术陶鲜明的特色,有别于其他产区的釉上彩和釉下彩。施釉上石湾公仔不在人物的脸、手部上釉,以泥胎的产色使肌理表现更加真实,同时由于石湾公仔所使用的泥料较粗且含砂,就需要上一层较厚的釉来掩盖,从而使产品的艺术风格显得特别古朴厚重。这种原料的特性使石湾陶艺家们能尽情发挥他的想像力,风格挥洒自如。
3、石湾公仔的人文性
由于石湾公仔是民窑生产,制作方式不受约束,构思上不拘一格,题材广泛,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它以老石湾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更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具有较强的人文性。
4、石湾陶瓷的创作特色
由于石湾公仔在手法上充分吸收了国画写意笔法的精髓,强调概括和夸张。重神似,具有造型生动传神,釉彩浑厚朴实的特点。其陶塑题材,既有源于现实生活的,又有取材于神话传统的表现形式,有写实和夸张的不同手法,陶质运用上有素胎和上釉两大类型,是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