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性决策模型
理性决策模型的基本出发点是,人们在决策时遵循最大化原则,抉择最优方案,谋求最大效益。作为决策的主体,始终坚持理性化活动,不存在任何非理性成分。这种模式通常包含了下列基本内容:
①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该问题同其他问题的区别非常明显,或者至少同其他问题相比,它是最重要的。
②决策者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或是希望利益最大,或是希望损失最小,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③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
④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
⑤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受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但是理性决策模型所要求的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世界中是无法达到的。决策过程中要收集到与决策状况有关的全部信息是不可能的。同时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对信息做出最优化的处理与分析,因而不能获得百分之百的最佳决策。事实上,决策者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能力有限的决策者,在复杂的决策背景与有限的条件下,可以选出那种得到普遍承认的绝对的最佳决策,这是做不到的。因此理性决策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是理想化的模型。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理性决策模型的例子,以某市的交通管理局为例,假设该市的交通管理局想缓解本市交通紧张的局面。首先,他们的目标是明确的,即仅仅是为了缓解交通紧张。其次,收集到了完备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再次,他们拥有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如可以新建或者扩建公路,也可以限制私家车数量或者是加大对公共交通系统的投入,鼓励人们乘坐公交车或者地铁。他们可以清楚地计算出每一个方案的成本和收益,并可以做出比较,在方案的优劣之间有明确的先后顺序。然后选择收益最大的方案予以实施。在整个决策过程中,他们都是理性的,不会受到其他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2)渐进决策模型
渐进决策模型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的。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它们决定着决策必然成为渐进过程。决策是诸多因素彼此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无一方可以单独做决策。政治上若要做决策,聪明之举是在相关人士取得共识的前提下做决定,才能够对方方面面都考虑到。具体地讲,可以从若干个相差不大的方案中,比较得失后,选取其中的较好方案。被选中的方案只是对现实中的执行方案作了微小的调节。
渐进决策模型的条件是:
①渐进政治的基本特征是政治领袖对基本国策的看法是一致的,仅对每项政策提出渐进修改而已。每一个竞争政党也只是渐进地改变本身的政策,因而某项政策是在解决某一个既定问题时,经渐进修改而达到完善地步。
②渐进决策模型基本是保守的,它以现行的计划、政策为基础。决策者既没有足够时间、智慧或经费,用以调查所有的政策方案,也无法在多种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相互交错作用的情况下,评估出每一项方案的成本与利益。因此,只好以接受以往政策为理由,只审查不至于造成自然、经济、组织与行政失调的方案。一旦重大政策发生变更,容易引发决策者间的冲突。每年通过新政策时,会引起社会上部分人之间的严重政治紧张,因此除非要进行重大的政治改组外,过去成功的政策,在若干年内要维持下去。
③人的智慧与能力是有限的,作为现实主义者,人们不会经常追求惟一的最佳途径,一旦发现有可行的途径,就会停止追求。决策者只有在认定那些自己熟悉的方案不能再满足需求时,才会冒险寻求较根本性的政策改革。
④社会由各种不同的阶层,甚至不同的种族组织而成。不同的团体,各有其既定目标。在现阶段多元的社会环境下,为维持社会稳定,政府希望保持现行的计划,不太愿意从事全面性的政策改革。为保证现行计划的连续性,决策过程只能是渐进的。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型,虽与实际决策过程相近似,但只适用于稳定的社会中。当社会条件与环境发生巨大变革需要彻底改革现有政策时,渐进决策就很可能阻碍社会的变革。
渐进决策模型的例子:某市交通管理局想缓解本市交通紧张局面,决策时他们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完备的信息和资料,即使他们拥有充足的资料信息,他们也缺乏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他们对什么是比较好的方案之间并没有达成共识,各个方案之间也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他们的决策只是在旧有政策的基础上再添加新的内容,比如说过去的决策是新建或者扩建公路,他们的决策就是更大规模的去修建新的或者扩建旧有的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