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为什么在长平之战中惨败,而在邯郸之战中大获全胜?

2025-04-14 16:47:4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关于秦赵长平之战,众说纷纭。也产生了一个历史著名的典故:纸上谈兵。在龙凯锋看来,长平之战的失败责任,赵括虽然首当其冲,但真正该负责的还是赵王,因为赵王才是长平之战真正的最高指挥员。赵王在伐谋伐交失败的前提下,临阵换帅,用赵括替换廉颇,最终导致伐兵失败。

秦赵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一次大决战。此战,秦国有兵力五十多万,赵国有兵力四十多万,都是倾全国之力之兵打的一次决战。而战争的结局,大家都很清楚,那就是赵国战败,赵国四十多万精兵投降,被秦国坑杀,这也成为历史上最惨最血腥的一次事件。赵国从此国力衰落,处于被灭亡的境地。

然而长平之战结束9个月后,秦国再次发兵攻打赵国首都邯郸,实现灭赵。这对秦国来说,本是一场毫无悬念具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战争,然而秦昭王派王陵率军进攻赵国都城邯郸,却遭到失败,秦军五校战死。秦昭王要启用白起为将,但遭到白起的拒绝,这让秦昭王非常奇怪,问白起:长平之战,我们国虚民饥,你主张增兵灭赵;现在兵多粮足,你为什么又不主张灭赵呢?白起说:赵国自长平战败以后,在内政方面,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加强战备;对外,联合燕、魏、齐、楚等国,邯郸城坚粮足不易攻取,而各诸侯国援赵,如果秦军远离本国进攻邯郸,势必处于不利境地,失败是必然的。

秦昭王继续坚持灭赵的作战方针,不断增派军队,经过八九个月的作战,秦军伤亡巨大,仍然攻不下邯郸。秦王十分恼怒,亲自去见白起,第三次强令他为将灭赵。白起坚持不应命。秦昭王勃然大怒,削去白起的官职,把他降为士伍。最后赐以利剑,逼迫白起自杀了。

赵国对秦军的进攻,采取了坚守邯郸、持久防御、避免决战、以待外援的作战方针,同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军民同仇敌忾、誓死抗秦的决心。魏国出动十万大军救赵,但统帅晋鄙却按兵不动,魏公子信陵君窃取魏王虎符,杀了魏军统帅晋鄙,夺得魏军指挥权,挑选精兵八万,支援邯郸。楚国也派出援军,魏、楚援军,数败秦军,秦军损失几万人。最后,秦军退回河西,放弃了以前侵占的魏地河东、赵地太原和韩地上党,战争就此结束。

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的兵力相差无几,一个五十多万,一个四十多万。而在邯郸之战中,秦赵的兵力相差巨大。赵国为什么在长平之战中战败,而在邯郸之战中获胜呢?军事评论员龙凯锋认为有三点原因:

一、长平之战中,赵国伐谋失败,而在邯郸之战中,赵国伐谋成功。所谓伐谋,就是坚持正确的作战方针,而正确的作战方针来自于正确的战略分析和判断。

在长平之战中,赵王对秦赵的实力对比没有清醒的认识,所以才会责怪廉颇只守不攻,而廉颇采取坚守的策略,也是在与秦军的几次局部战斗中失败,才决定采取赵军坚守不战、以逸待劳、等待秦军疲惫撤退时,再寻找战机的作战方针。从后来看,廉颇这个作战方针是正确的,如果赵军坚持几年,秦军必退。如果再联合其他国家从其他方向进攻秦军,秦国必然失败。

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给我们后人的战略启示却是如此深刻。面对历史上一次次战争,我们不禁质问:力量优势就一定能够打胜仗吗?力量劣势就一定打败仗吗?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的力量对比而造成的战争结局,就狠狠打了持纯军事制胜观点人的一个响亮耳光。名将白起不愧为名将,面对秦昭王的强命为将,宁可自杀也不领命,因为他看到了邯郸之战的必败,一个指挥员对每一场战争能够预知胜负,就是了不起的指挥员。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兵民才是胜利之本。这一光辉论断,在高科技时代的战争中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