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道1”中刘建明(刘德华饰演)本是韩琛(曾志伟饰演)派去警察那边当卧底的为什么最后刘建明却杀了韩

800字分析
2024-11-19 21:21:3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因为杀了韩琛他就可以好好做警察了。

刘建明多年来在警队努力不倦,加上韩琛在背后的支持,提供了不少的敌方黑社会犯罪情报,令刘在警队内平步青云,连年晋升至高级督察。

但自从卧底事件暴露后,刘建明大受韩琛的压力,后来趁着警察围捕韩琛,在停车场枪杀了韩琛。

这样既成全了自己的仕途,也是他认为能够摆脱这种间谍生活的方式。

剧情:

1991年,18岁的三合会会员刘建明听从大哥韩琛的指示进入警校学习,成为警方卧底。而同时警校中的另一名学生陈永仁,受警方安排表面上将其强迫退学,实际上则是让他进入三合会当卧底。

刘建明从警校毕业后顺利的进入警局,并且职位步步高升,已成为刑事情报科A队的一员,在此期间他利用各种机会为韩琛提供了大量的情报。

而陈永仁在这些年以来已经得到了韩琛的初步信任,但由于韩琛的案件始终没有破,他永远只能呆在黑帮,只有黄警督与他单线联系。

2002年的一个晚上,根据陈永仁卧底情报,获知一批毒品即将交易,而交易的一方为韩琛,但由于当时刘建明及时将消息传给了韩琛使其成功逃脱,不过因此双方发现各自的内部俱有“内鬼”,于是一场激烈的角斗由此展开。

在最后的结局中,双方“内鬼”都认出了自己的身份,不过刘建明抢先一步,已经将陈永仁在警察局的档案删除,但在删除之前,保留了一个备份,密码是女朋友Mary的生日。

经过深思,刘建明决定做一个好人,请求陈永仁给他一次机会,陈永仁没有信,拷上了刘建明。最后陈永仁死在了韩琛的另一个警方卧底枪下,刘建明也杀死了那个开枪的卧底。

回答2:

  刘建明本是黑社会小混混,被头目韩琛送进警校,作为安插在警方中的卧底。由于为人聪明,又有韩琛的暗地帮助,多次立功在警局内青云直上,在设计杀死韩琛后,他想弃恶从善,但自己的身份来历始终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他为掩盖自己的身份而殚精竭虑,最后因身份暴露而开枪自杀(未遂)。
  其实,他选择自杀可能不完全是因为身份暴露,因为在当时,刘建明的精神已经崩溃了,他很可能是因为承受不住巨大的精神压力而自杀。笔者认为刘建明这个人物有两个方面值得得探讨:1,他设计干掉韩琛的真正动机。2、在持续的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刘建明的心理状况如何?
  关于刘建明杀死黑社会老大韩琛的动机,相信看过电影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摆脱韩琛对他的控制。但还有没有其它的原因呢?
  在《无间道》第二部中,青年时代的刘建明很早就表现出了与年龄不相称的干练、成熟与稳重。但他犯了一个与他的成熟不相称的错误:他在韩琛手下做事,却爱上了韩琛的女人Mary--一个三十多岁、成熟优雅的女人。当他听说韩琛在泰国遭人暗算身亡后,就迫不及待地想占有Mary。而被拒绝后,怕此事被韩琛得知,又残忍地出卖了Mary,并害死了她。
  在《无间道》第一部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已经在警局中站稳了脚跟的刘建明,当着黄警司的面,装作是韩琛的儿子和韩琛通了一次电话,并在电话中称韩琛为“老爸”。从整部电影来看,这个情节可有可无,但笔者觉得这个情节很有意思:精明的刘建明肯定早就考虑好了如果在警局内接到韩琛的电话时该怎么称呼他。不管这个“老爸”是他早就想好的称呼还是事到临头的灵机一动,我们都能从中窥见刘建明潜意识中的一些东西--韩琛代替了或者根本就是他潜意识中父亲的形象。
  “我的家人,他们很早就移民了”,刘建明对Mary说这话的时候,才十七、八岁的样子。一个人如果在儿童或少年时期缺少家庭关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按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人格中“超我”的发展。因为“超我”直接来自于孩子的父母或监护人人或身边榜样人物的影响。
  很明显,刘建明的超我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在他的超我形成的青少年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应该就是韩琛。片中也可以明显看出,韩琛和刘建明之间不多的几次直接交流,与其他的普通手下不同,明显更轻松随便,接近家人之间的交流方式。这一点并不是完全因为刘建明是韩琛的重要棋子,也能反映出两个人在对方的心理地位。
  韩琛也许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成了刘建明心目中父亲形象的替代者。韩琛的女人Mary,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刘建明心目中母亲形象的替代者。成熟优雅的Mary勾起了他的“恋母情结”。但Mary毕竟不是他的亲生母亲,刘建明的超我也并不强大,在他听说韩琛死后,他的“阉割焦虑”也消失了。所以他才能无所顾忌地表达出对Mary的感情。
  从他听说韩琛死了后对Mary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心里肯定早就希望韩琛死,他日后设计将韩琛杀死,除了为了摆脱掉韩琛对他的控制这个原因外,也完成了他年少时期的一个愿望――“杀父娶母”。虽然“娶母”是不可能了,但他娶了一个英文名也叫Mary的女人。俄底普斯情结是他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固着点”,是一个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的人格才能圆满,人生才能顺利继续向前发展。所以杀死韩琛,是他在俄底普斯情结作用下所做出的最合乎逻辑的举动。
  关于第二个问题,即刘建明在持续的、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我们先来看一下刘建明的扮演者刘德华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说的一段话:“刘建明的痛苦不能够形容,只能亲身感受……我相信假如刘建明真的存在于世上,他的痛苦比我演绎出来的更大。”
  刘建明所承受的压力与痛苦,在《无间道》第三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他的压力来源于他必须时时提防别人发现他的卧底身份,而造成他的痛苦的外部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黄警司和陈永仁可以说是被他害死的,他为此深感内疚。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刘建明在幻觉中和已死的黄警司、陈永仁在一起,陈永仁准备干掉他,而他则在向陈、黄二人忏悔,乞求他们的原谅。黄警司则在一旁为他辩护:“算了罢,这事(陈、黄二人毙命的事)也不能全怪他,再给他一次机会罢。”可以说,陈、黄二人的死亡是横亘在刘建明自新道路上的一块巨石。
  其次,他的黑社会背景是他不能摆脱的厄运,他知道警局内部仍然有人在查他,他和韩琛之间谈话的录音就象是一枚炸弹,随时会把他炸得粉身碎骨。他也知道一旦他被查了出来,只有死路一条,这是最让他想不通的:我曾经是一个坏人,但是我想做一个好人。我曾经做过错事,但是我想改过自新。我在警局内也做了许多好事,为什么不能被原谅?我已经决定弃恶从善了,为什么不给我这个机会,还要被置于死地?
  但是他最大的问题,就是他的忏悔和弃恶从善都只存在于自己内心中,他从来不敢也没有想过,把自己的罪恶向家人也好,神父、心理医生也好甚至是警方去坦白,他的赎罪只存在于他自己的以后人生中做一个好警察的行动上,这就为法律和社会所不容,注定了他的下场是一个对他个人来说是悲剧、但对社会来说是公平正义的的结果。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造成刘建明痛苦万分以至于心理崩溃的内部原因,即心理原因。俗话说“性格即命运”,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为人处事的方式。从电影中表现的来看,刘建明应偏向于内向型。在气质上属于粘液质和多血质的混合型,具有这种类型的人安静稳重,表情平淡,情绪不易外露,但内心的情绪体验深刻,自制力很强,不怕困难,忍耐力高,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思维灵活,行动敏捷,对各种环境的适应力强。
  大家知道,气质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自己如何把握和运用。笔者认为,刘建明最后的下场和他的气质类型是分不开的。在第一部的结尾,刘建明被陈永仁抓住后,他已经准备好接受命运的审判了。但后来事情急转直下,陈在电梯中被黑社会安插在警方中的另一名卧底打死,刘建明侥幸逃脱。这是刘建明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如果这时他去自首,此时罪不至死,他能真正获得人生的平静。但性格决定他的选择方向。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受到惩罚,因为他已经下决心做一个好人了。他已经做了很多“好事”了,继续留在警局内他还会做更多的“好事”,他有这个愿望,也有这个能力。但没人给他这个机会。他试图通过干掉所有黑社会安插在警局内的卧底来一举两得,一是证明自己是一个好人,二是来保住自己。但这存在一个悖论,即他应该干掉的最大的卧底,就是他自己!很明显,他因此而产生了严重的焦虑,为缓解焦虑,他开始“启用”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自我之间、自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使人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保护行为可以接受,同时本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刘建明开始是采用“合理化”的方式来缓解焦虑的,“合理化”是指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辩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掩饰和美化,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前文提到的他在幻觉中听到黄警司为他辩护就是一个例子。他在内心中不停地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好人,即使以前不是,起码我现在想做一个好人,我杀了韩琛,我清除了他安插在警内所有的卧底,所以我是一个好警察,黄警司和陈永仁的死是一个意外,给我一个机会,我会做一个好警察的。
  继而他又采用了“否定”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否定”是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刘建明开始拒绝承认自已是卧底,但同时他的理智又告诉他警局内还有一个叫刘建明的卧底,既然卧底不是他自己,那一定是另外一个叫“刘建明"的人。他把目光投向了在暗中调查他的杨锦荣警官,他开始暗中调查杨锦荣,收集证据。在他自以为抓到杨锦荣的证据之后,他对自己说:“一切都好了,过了今天一切都会好起来,我已经把刘建明这个家伙揪出来了。”至此,他已产生了明显的幻觉,他已经将自己的黑社会背景用“压抑”的方式将其潜抑到潜意识当中去了。
  最后,他信心十足地带着从杨锦荣那里偷来的录音带去抓他。结果他从录音机里听到的是他自己和韩琛的通话,在这个铁的事实面前,他所有的防御机制全都失效了,他彻底崩溃了,只有以自杀来逃避。刘建明的悲剧不仅在于他想做一个好人,还在于他在精神上以为自己已经是好人。刘建明这个人物给人的启示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外。我认为还有就是让人认识到了一个健康、完善的人格对人的命运有决定性的影响,刘建明应该说是一个精明、干练的人,但人格上的缺陷使他成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回答3:

因为韩琛也是步步紧逼,把救他好多次的黄志诚都干掉了,刘建明本身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而且刘建明本身也想摆脱韩琛的控制,毕竟自己在警队的地位也不低了。最后一点,想做回好人。可惜走的太远了,回不了头了。

回答4:

因为刘建明想做回一个好人,就像他给梁朝伟所讲的一样。杀掉韩,不仅可以立功,更重要的洗掉自己的卧底身份,只是最后没被梁朝伟发现了!

回答5:

最简单的就是,刘建明他想做回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