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这幅图构思十分精巧。整幅作品采用的是连环画的形式进行敍述,将内容分为若干部分,但是每段之间没有明显分界线,主要是通过人物反复的出现,中间借用鼓乐,飞鱼,云车,龙马及山川等景物交织穿插。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述说了曹植与洛神之真挚纯结的爱情故事。
作品画面是从闲散的手驭开始的,身旁是回颈、俯首的马,告诉观者这是旅途舟车劳顿的暂歇。不远处,还有一匹白马在草地上舒服的打滚。在微风轻拂、翠柳摇曳的河边,身著大袖寛袍的曹植在侍卫仆从的簇拥下走过来。他忽然惊异了,两手扶住仆从,痴痴的凝视前方,原来远处烟波之上,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女神。她梳著高高的云髻,淩波微步,款款走来,顾盼流盈,若有所思。其神态可谓"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洛神感到了曹植的深情,但顾及人神之隔,低首徘徊,欲行又止。她含情脉脉,在天地间舒袖歌舞,轻薄的裙踞随风飘动,身形轻盈如飞鸟,眼波柔情流动,神采飞扬。但分别的时刻还是来临了,风神将风停下,水神平息了水波,司阴阳之神敲响了天鼓,女娲唱起了嘹亮的歌。洛神登上了鲸鲵佑驾、水鸟护卫的六龙云车,人神殊途,从此天各一方。
曹植站在河上的楼船内凝目远望,洛神早已乘风而去,不见踪迹。失意的他惆怅万分,彻夜难寐,只好落寞地坐上马车,归途中却仍频频回首,企盼奇迹的出现。
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著远方水波上的洛神, 痴情向往。梳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初见之后,整个画卷中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终不奈缠绵悱侧的洛神,驾著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最是动人。
喜欢洛神赋图的很大原因是这幅画的用笔十分洗净古朴,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 体现了早期的山水画的特点。在这一幅如此宏大的卷场面当,中将山水、花鸟、人物画法技巧荟萃一炉,这正是顾恺之不同凡响的所在。
它的成功,还在於它已经暗示出画家意识到近大远小的景观原则这一特点。洛神女脚下的洛河水,水纹的处理,完全已经融入了透视的处理,作为任务背景的树木,也是近处具体而细微,远处概括而模糊。远山的处理上十分的简洁。顾恺之将中国画从原始意义上的概括,上升到有精致技巧的形式处理,显然对中国画的形式及表现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幅《洛神赋》是十分有意义的一幅中国画。
曹植在诗歌和辞赋创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赋继承两汉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吸收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为辞赋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洛神赋》全篇大致可分为六个段落,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这段类话本的“入话”。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第三段写“余”非常爱慕洛神,她实在太好了,既识礼仪又善言辞,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第四段写洛神为“群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赋的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写别后“余”对洛神的思念。
“我想和你睡觉”这就是流氓 “我想和你一起起床”这就是徐志摩 曹植是骨子里是流氓的闷骚型湿人,《洛神赋》就是一部耍流氓的巅峰之作
中国诗词大会:谢安为何评价《洛神赋图》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