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张绣如何?

2025-04-13 04:56:5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资治通鉴》载: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张济自关中引兵入荆州界,攻穰城,为流矢所中死。……济族子建忠将军绣代领其众,屯宛。”这一年,贾诩也从驻扎在华阴的段煨那里,投奔到张绣帐下。关于贾诩为什么舍段煨而从张绣,他本人是这样解释的:“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颖。”这也就是说,他首先看透了段煨本性的多疑。《三国志•贾诩传》载:“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说明段煨并不是贾诩理想的主公,他对于贾诩外表礼让而内心惧怕、防备,既不能重用贾,还让贾感到了不安。段煨驻扎在华阴,没有外援,在那个诸侯混战的时代是很危险的。贾诩同时又看到这一点,他知道段煨希望自己够投效别人,并为段煨拉来一个盟友。这时,贾看中了屯扎在宛城的张绣。此时此地的张绣,刚刚统领了叔叔张济遗留的士卒,需要“主谋”,贾正好前往,可受重用。通过这番思考,贾诩和张绣走到了一起。贾收到了最好的效果——“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三国志•贾诩传》)就是说,张绣视贾诩为长辈,而贾留在段煨处的家眷,得到了段无微不至的关照。贾在投奔张绣的过程中,就表现了他对于人性的敏锐观察力以及对局势把握、判断、预见的惊人能力。
《资治通鉴》载:“春,正月,曹操讨张绣,军于水,绣举众降。操纳张济之妻,绣恨之;又以金与绣骁将胡车儿,绣闻而疑惧,袭击操军,杀操长子昂。操中流矢,败走,校尉典韦与绣力战,左右死伤略尽,韦被数十创。绣兵前搏之,韦双挟两人击杀之,目大骂而死。操收散兵,还住舞阴。绣率骑来追,操击破之,绣走还穰,复与刘表合。”这就是有名的“典韦死战救曹操”。
宛城在许都西南面,距离许都并不远(约170多公里)。曹操于建安元年(196年)9月将天子移到许都,次年春天就讨伐屯扎在宛的张绣,可见宛是许昌的肘腋之地。稍于此前,刘备讨伐袁术时,被吕布占据了徐州,投奔曹操,曹操收容了他并将他安排在小沛,让他作为图谋吕布的前哨。有了刘备放哨,来自徐州的压力要稍稍减轻一些。袁术正在为称帝做准备,一时间也不会卒起兵革,所以,曹操选择在这个时候讨伐张绣,也算是时机正好。
第一次宛城之战,没有打,张绣就投降了。双方的实力对比没有记录在史料上,但是对于张绣一方来说,肯定是处于劣势的。《三国志•刘表传》载:张济在荆州境内被射死后,刘表“使人纳其众;众闻之喜,遂服从”。也就是说,张济的部卒在其战死后,有许多归降了刘表,只有一部分被张绣接管统领。所以,张绣的实力并不足以与已经实现“挟天子”的曹操相抗衡。《三国演义》说张绣投降,是贾诩出谋划策的。史无记载,但是也不能说绝无可能。从贾诩以后一系列的言论和举动来说,他是看出曹操与其他诸侯的不同之处的。对于曹操终究能够成就霸业是看得很清楚的(在“官渡之战”前就能看出这一点的,除了曹操手下的谋士,就数贾诩了)。所以,此时贾诩也很有可能劝张绣投降。
张绣投降后,不可一世的曹操纳了张济的妻子,也就是张绣的婶婶。张绣很不高兴,认为侮辱了自己。曹操听后,想杀了张绣。张绣手下有猛将胡车儿,曹操花重金收买他,被张绣发觉,所以反叛了。这次反叛,让曹操损失很大,“二子没”[1]、典韦死、曹操也险些丧命。《吴书》中记载了贾诩在这次反叛中,为张绣出谋划策过。其中载:“绣降,用贾诩计,乞徙军就高道,道由太祖屯中。绣又曰:‘车少而重,乞得使兵各被甲。’太祖信绣,皆听之。绣乃严兵入屯,掩太祖。太祖不备,故败。”这里记录了贾诩为张绣划策,认为应该张绣应该找理由屯扎在曹操的要害部位,以防万一。果然曹操待张绣不好时,张绣反叛得以成功。“太祖信绣”说明,张绣移屯中军,是在曹张矛盾还未出现的时候就发生的事情,贾诩能在这个时候就献计移屯,其预事能力可谓超群,对张绣而言可谓金石之策。酒。三月,公围张绣於穰。”其中“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就是说的第二次宛城之战没有打下宛城,曹操的军队于第二年(即建安三年)春正月返回许都。在修整了一个月左右,曹操又开始攻打张绣。这次两军在穰城交锋。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荀攸随征。《三国志•荀攸传》载,战前,荀攸曾劝阻曹操攻打张绣,他说:“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於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看来,荀攸已经发现张绣与刘表的联合势大难图,所以劝阻。但曹操没有听从,“遂进军之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3]
此次攻伐,仍是“比年”“不克”之中的一回,这趟曹操没有拿下穰城,也就没有到达宛,所以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宛城之战。这次战斗,曹军的撤退也值得一提。首先讲讲撤退的原因。《三国志•武帝(曹操)纪》载:“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献帝春秋》载:“袁绍叛卒诣公云:‘田丰使绍早袭许,若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公乃解绣围。”这里说了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刘表的援军截断了曹军后路;第二个原因是袁绍的叛卒说袁绍将听从田丰的建议袭取许昌,所以曹操返回,应该都是曹操撤军的原因。这就导致曹操必须急速回撤。张绣采取了追击,贾诩劝阻,可张绣不听,果然遭到曹操算计,失败了。后来,贾诩再劝追击,张绣不解但仍然听从,果然大胜。《三国志•贾诩传》记载了疑惑不已的张绣与贾诩的对话:(张秀)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这里显示出了贾诩料敌于千里之外的高超谋略,让阿瞒也着了一回道

回答2:

张绣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只不过没兵,没人才,没天时,没地利,没人和, 曹操早期称霸中原的时候,有几次差点死的,其中一次就是张绣带给他的 宛城之站,曹操死了爱将典韦,侄子曹安民,和一匹爱马...

回答3:

张绣才智武功都无过人之处,但能任用贾诩,从善如流,也算是个不错的君主了

回答4:

张绣 - 简明历史传记

张绣是张济的侄子,在张济战死后接管了他的部队,与刘表联盟,屯于宛城。后投降于曹操,因怀疑曹操图谋自己,不久反叛,偷袭曹操,导致曹操长子曹昂战死。之后张绣与曹操多次交战,曹操不能攻克。官渡之战前夕,张绣在贾诩的建议下再次投降曹操,被拜为扬武将军,在与袁绍交战中数立战功,于远征乌桓途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