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为什么要放很多殉葬品

2025-04-13 08:06:3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殉葬又称陪葬,是指以器物、畜牲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以活人陪葬,是古代丧葬常有的习俗。另外,中国古代也有赐已死之人陪葬贵族、尊亲属等的风俗,这多半是一种褒扬死者的作法。 根据许多考古发现,古中国的商朝奴隶主阶级将奴隶做殉葬品,即人殉。在安阳小屯侯家庄发掘的殷陵大墓中,殉葬奴隶竟有数百人之多。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最多的一次杀了2656人。《西京杂记》卷六记载:“幽王(周幽王)冢甚高壮,羡门既开,皆是石垩,拔除丈余深,乃得云母深尺余。见百余尸纵横相藉,皆不朽。唯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卧,亦犹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史记·秦本纪》就有记载,秦武公死时,“初以人殉死,从者66人。”另外秦始皇死时,最有名的陪葬物并非活人,而是象征保卫的兵马俑。汉朝依旧保留活人殉葬习俗,如汉武帝死有活人殉葬,以后历代都有活人殉葬发生。但从汉朝到宋朝,除边远地区以外,殉葬作为一种制度,已不复存在。活人殉葬以元朝达到高峰。《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成吉思汗之孙蒙兀死时,“送葬之途次,遇人尽杀之,其数在二万人以上。”明朝明太祖死时,有46名后宫女子殉葬,朱允炆对生殉宫女的家属进行了表彰和封赏,“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建文帝以张凤、李衡、赵福、张弼、汪宾、孙瑞、王斌、杨忠、林良、李成、张敏、刘政等,由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为本所千、百户,其官皆世袭。以诸人皆西宫殉葬宫人父兄,世所称朝天女户者也。”。明成祖死后有十六妃和数百宫女生殉,凄惨的哭声震动宫殿,全部被迫上吊自杀,史载:“帝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所殉嫔妃中有两位朝鲜选献的美女韩氏和崔氏。;明仁宗有五妃生殉;明宣宗有十妃殉葬,有一人名郭爱,进宫二十日,被迫作了殉葬人,有绝命书:“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直到明英宗才命令废除活人殉葬,《明史·英宗后纪》评论他,“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王世贞在《奔州山人别集》中称:“此诚千古帝王之盛节。”。清初,清太祖、清世祖死时,也有活人殉葬。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病死前,令阿巴亥殉葬,“俟吾终,必令殉之”。到清圣祖康熙年间,御史朱斐上书,“屠残民命,干造化之和。僭窃典礼,伤王制之巨。今日泥信幽明,惨忍伤生,未有如此之甚者。夫以主命责问奴仆,或畏威而不敢不从,或怀德而不忍不从,二者俱不可为训。且好生恶死,人之常情,捐躯轻生,非盛世所宜有。”康熙十二年(1673年)敕,禁奴仆殉主,明令彻底废除活人殉葬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