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丞相诸葛孔明先生在流芳千世的《出世表》中,有这样一句话:“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这句话讲的是诸葛丞相于蜀汉建兴三年春,即公元225年率众南征,平定益州南部越雟,永昌,建宁,牂牁四郡的少数民族以及汉族豪强地主叛乱。
关于这次南征,权威的史书《三国志》只用了寥寥几个字,即:“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因为,现在的人几乎无法从《三国志》上面考证到诸葛丞相七擒七纵的事件是否真实存在过。但是,与《三国志》的成书时间几乎为同时的另一部著作《汉晋春秋》却对诸葛丞相的南征以及对孟获的七擒七纵作了详细描述,即是:
“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闲,问曰:‘此军何如?’
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
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
或以谏亮,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摘自《裴松之引注·三国志·蜀志第五·诸葛亮传》”
这段话的意思跟老罗《三国演义》上所描述的一样。所以我觉得,七擒七纵虽然是有那么点不符合诸葛丞相一生谨慎小心的性格,但是也不一定是空穴来风。这里,我比较赞成CCTV-10《探索发现·武侯春秋》里的说法,即:“也许诸葛亮当时的确采用心战兵战双管齐下的方法擒获了不少叛乱的少数民族首领,而那些凯旋归来的蜀汉将士将这段事件演义话了,而演义化的东西又被没能实地考察亲眼见证的学者记进了历史。”
那么,就来说一下我对“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见解吧。
首先,“泸”应该指的是泸水,但并非现在云南的泸水。历史上被称为泸水的有两条江,一是四川西南部的雅砻江下游以及与金沙江交汇一段,一种说法是云南怒江。我比较赞同前一种说法,参见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第三十六卷,即:“淹至会无注若水。若水又与母血水合。水出益州郡弄栋县东农山母血谷,北流经三绛县南,北入绳。绳水又东,涂水注之……(中略)……绳水又经越雟郡之马湖县,谓之马湖江。又左合卑水,水出卑水县,而东流注马湖江也。又东北至犍为朱提县西,为泸江水。”(-----注:绳水,泸江水均为金沙江古称)〈水经注〉第三十六卷还记载到,泸江水上有个地方叫泸津,距朱提县“东去八十余里,水广六七百步,深十数丈,多瘴气,鲜有行者。”另外,汇于泸津的禁水,因其“时有瘴气,三月,四月,径之必死,五月以后,行者差得无害”,而被诸葛丞相上表说:“五月渡泸,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故也。另外,〈水经注〉所引用的〈益州记〉亦有云:“泸水源出曲罗雟下三百里,曰泸水。泸水又下合诸水而总其目焉,故有庐江之名。
所以,从三国地图上来看,叛乱的四郡,其中越雟郡是在金沙江北岸,临近成都。试想诸葛丞相带军平叛的话,从行程上来看,也应该是先平越雟,然后渡江,“深入不毛。
于是,问题便转到“不毛”这两个字上了。不毛之地,在汉语里的解释,寸草不生的荒凉之地,但是综观益州南中地貌,皆是郁郁葱葱的森林,所以我觉得这里的“不毛”不能理解成荒凉之地,而应该理解成“不苗之地”,即,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里,我不赞同CCTV-10〈探索发现·武侯春秋〉里的解说,即不赞同“不毛=缅甸”的观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探索发现〉里讲,缅甸的英文是“Bermah”,谐音“不毛”。但是,根据<瀛环志略>记载:“《天下郡国病书云》:’缅人古朱波也。汉通西南夷后,谓之掸。唐谓之骠,宋元谓之缅。自永昌西南,山川延邈,道里修阻,因名之曰缅也。’”也就是说,缅甸古称朱波,汉代人把缅甸叫做掸,而“缅”这个字的使用最早出现在宋元。而缅甸的英文名字的来源则是发现缅甸的那个英国人,名叫博马尼,即:The name "Myanmar" is derived from the local short-form name Myanma Naingngandaw.[1] In Burmese, the name Myanma (or Mranma Prañ) has been used since the 13th century.[2] Its etymology remains unclear. In older English documents the usage was Bermah, and later Burmah. Burma was known as Birmanie in French, and Birmania in both Italian and Spanish.缅甸的官方名称为:the Union of Myanmar。如果把Myanmar音译过来的话,应该叫“缅玛”而非“不毛”,缅甸人自己也称呼自己国家为“缅玛”,即:Myanma Naingngandaw。
再者,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来看,北有曹魏,东有孙吴,以诸葛丞相处事小心谨慎的性格,他决然不会分出大量的兵力跑去缅甸,何况当时的交通现状不比当今。
所以,综上所言,我认为丞相深入不毛之地,其实应该就是当时的四郡,最远的,也只是现在的云南大理附近。
七擒孟获
不毛 就是不毛之地 蛮荒之地
就是七擒孟获的故事了
平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