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本名孔丘,却被称为“孔老二”呢?

2025-04-14 03:32:5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孔子之所以又叫“孔老二”,是因为他是他爹叔梁纥的第二个儿子。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贵族。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这一代时,为了躲避宋国内乱,叔梁纥搬到鲁国陬邑居住,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是个武功高强之人。可惜他在生男孩这件事上没那么厉害,他的正妻施氏先后给他生了9个女儿,没有一个是儿子。他的小妾终于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孟皮,可惜有足疾。

那时候叔梁纥已经是66岁的老头了,为了能再生个儿子,于是又向颜家求婚,娶了颜家的不满20岁的小女儿颜徵在。颜徵在终于给叔梁纥生了第二个儿子。因为两人是住在尼山生下这小孩的,又是叔梁纥的第二个孩子。所以就给这个孩子取名为“丘”,字“仲尼”。


孔丘三岁的时候,他爹叔梁纥就去世了。从此孔丘就在她母亲颜徵在的拉扯下,又通过自己的勤奋好学,最终成为春秋时期一位顶级思想家,创建了儒家学派。后人把那时候的思想家都尊称为“子”,所以孔丘也被尊称为“孔子”。

孔子的儒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是当时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学派。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满包括儒家学派在内的读书人对国家指指点点,一怒之下,制造了“焚书坑儒”事件,大量儒学著作被焚毁,儒家进行了历史上的至暗时期。

汉朝建立后,从刘邦到刘启这一段时间,汉朝居于主流地位的思想是黄老学说。黄老学说也是从春秋战国时期传下来的,以黄帝和老子的思想为核心的学说,这对当时国家的休养生息,是有很大好处的。不过,新的儒家学派,也在这时候开始复兴起来。到汉武帝上台后,汉武帝采纳了大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后,儒家学派作为一种官方的正统的意识形态,一直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

孔子本来一直被叫做孔子,或者叫做孔丘、孔仲尼。孔子被称作“孔老二”,是特殊年代的产物。那么,在那样一个特殊年代里,我们为什么要把孔子叫做“孔老二”呢?


一、对孔子神性光环的去除。

在汉武帝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后,孔子逐渐被神化。孔子成了神,儒家学派与道教、佛教一样,具有了极大的宗教意味,孔子成为儒教的教主。后世儒学继承者朱熹甚至说出了“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样的话,孔子已经像太阳一样,被严重地神化了。

实际上,当汉儒兴起的时候,汉儒的很多主张,其实已经背离了孔子儒学的本意。为什么汉儒们的主张,会违背孔子儒学的本意呢?一方面是因为秦始皇“焚书”以后,汉儒们手中没有更多的儒学典籍,所以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捏造。另一方面,汉儒们为了增强儒学的社会地位,把儒学与政治统治和国家伦理嫁接起来,以此讨好当权的统治者。而汉儒们的这种做法,也成功地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被汉武帝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把儒学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消灭阶级压迫,消除阶级压迫在老百姓思想中产生的影响,因而要去除孔子身上的神性光环,把他还原为一个平凡的人。就像一般老百姓家里,称呼的“某老大”“某老二”一样,称呼孔子为“孔老二”。


二、因为无知而产生的轻薄。

在那个特殊年代,由于对儒家文化的批评,实际上造成了很多人在并不理解儒家文化的情况下,对儒家文化缺乏足够的尊重。

当时的人,在批判儒家文化时,其实对儒家文化并不了解。小时候,我曾看过一本书,是介绍“孔老二”的。里面讲到“孔老二”因为死读书,不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去给人家当送葬的吹鼓手,目的是想混碗饭吃。而且“孔老二”对能够吃到丰盛的食物沾沾自喜。显然,这不但是对儒学的一种歪曲,而且是一种因饥饿记忆产生的无知。

因为无知,自然就没有理解儒学文化的深厚内涵,没有理解,自然也就没有崇敬,对孔子就产生了轻薄的称呼。

在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今天,显然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孔子。既不能把孔子神化,也不能对孔子这些先哲缺乏尊重。不管怎么说,“孔老二”这个称呼,是不适合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