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孔子看见捉鸟的人,捉到的都是小鸟。孔子问他:“唯独大鸟捕获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捕鸟人说:“大鸟容易受到惊吓,所以难以捕捉到,小鸟贪吃,所以容易捕捉到。小鸟跟从大鸟,就捕捉不到了;但是如果大鸟跟从小鸟,就可以捕捉到。”
孔子回过头对弟子们说:“容易受到惊吓的(大鸟)就能远离祸害,喜欢贪食的(小鸟)就容易忘记祸患,这是出自它们的本性啊。跟从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祸与福。
所以道德上有修养的人要谨慎选择自己跟从的人,借助年长者的谋虑来保全性命,仿效年轻人的愚蠢和鲁莽,会有面临危险死亡的祸患。
文章思想:这是孔子借助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告诉他们要听从师长们的教导,虚心向他们学习。 文章借罗雀者之口,说明“善惊远害”,“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诫弟子“以所从为祸福”,“君子慎其所从”,可谓警世之言。
扩展资料
创作年代:未确定,早于汉代,后佚失,三国重编
作品出处:《孔氏家语》
作 者:{三国魏}王肃
原文
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孔子看见用网捉鸟的人,他捉到的都是雏鸟。孔子问他说:“只有大鸟捕不到,这是为什么呢?”捕鸟人说:“大鸟容易受到惊吓,所以难以捕捉到,雏鸟贪吃,所以容易捕捉到。如果小雀跟从大雀,就捕捉不到了;但是如果大雀跟从小雀,也可以捕捉到。”
孔子对头对弟子们说:“容易受到惊吓的大鸟就能远离祸害,喜欢贪食的雏鸟就容易忘记祸患,这是出自它们的本性啊,跟从不同的鸟是它们遭受祸福的原因。所以君子要谨慎选择自己跟从的人,借助年长者的谋虑来保全性命,仿效年轻人的愚蠢鲁莽,会有面临危险死亡的祸患。”
孔子见罗雀者 全文
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雀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这是孔子借助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告诉他们要听从师长们的教导,虚心向他们学习。 文章借捕鸟人之口,说明“善惊远害”,“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诫弟子“以所从为祸福”,“君子慎其所从”,可谓是警世之言。
注释
【1】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
【2】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
【3】独:唯独
【4】得:捕获
【5】从:跟从
【6】远害:远离祸害。
孔子见罗雀者
译文:
孔子看见用网捉鸟的人,他捉到的都是小鸟。孔子问他说:“只有大鸟捕不到,这是为什么呢?”捕鸟人说:“大鸟容易受到惊吓,所以难以捕捉到,小鸟贪吃,所以容易捕捉到。如果小鸟跟从大鸟,就捕捉不到了;但是如果大鸟跟从小鸟,也可以捕捉到。”
孔子回过头对弟子们说:“容易受到惊吓的大鸟就能远离祸害,喜欢贪食的小鸟就容易忘记祸患,这是出自它们的本性啊。跟从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祸 与福。所以君子要谨慎选择自己跟从的人,借助年长者的谋虑来保全性命,仿效年轻人的愚蠢鲁莽,会有面临危险死亡的祸患。”
原文:
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文章思想:
这是孔子借助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告诉他们要听从师长们的教导,虚心向他们学习。文章借捕鸟人之口,说明“善惊远害”,“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诫弟子“以所从为祸福”,“君子慎其所从”,可谓警世之言。
孔子见罗雀者创作年代未确定,早于汉代,后佚失,三国重编,作品出于《孔氏家语》,作者(三国魏)王肃。
《孔子家语》介绍: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后序》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内容以孔安国语气所写,一般称之为《孔安国序》,后半部分内容为安国以后人所写,故称之为《后孔安国序》,其中收有孔安国的孙子孔衍关于《家语》的《奏言》。
[注释]:
【1】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
【2】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
【3】独:唯独
【4】得:捕获
【5】从:跟从
【6】远害:远离祸害。
【7】利食:贪食。
【8】自:出自。
【9】心:本性。
【10】长者之虑:年长者的谋虑。
【11】全身之阶:全身,保全身体;阶:同“借”,凭借。
【12】戆(gàng):愚傻。
【13】败:祸乱,祸害。
孔子见罗雀者-百度百科
译文:
孔子看见捉鸟的人,捉到的都是小鸟。孔子问他:“唯独大鸟捕获不到,这是为什么呢?”捕鸟人说:“大鸟容易受到惊吓,所以难以捕捉到,小鸟贪吃,所以容易捕捉到。小鸟跟从大鸟,就捕捉不到了;但是如果大鸟跟从小鸟,就可以捕捉到。”
孔子回过头对弟子们说:“容易受到惊吓的(大鸟)就能远离祸害,喜欢贪食的(小鸟)就容易忘记祸患,这是出自它们的本性啊。跟从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祸与福。所以道德上有修养的人要谨慎选择自己跟从的人,借助年长者的谋虑来保全性命,仿效年轻人的愚蠢和鲁莽,会有面临危险死亡的祸患。”
原文:
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出处:《孔氏家语》——三国魏·王肃
文章思想:
孔子见罗雀者,是指孔子借助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告诉他们要听从师长们的教导,虚心向他们学习。 文章借捕鸟人之口,说明“善惊远害”,“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诫弟子“以所从为祸福”,“君子慎其所从”,可谓是警世之言。
扩展资料
字词注释
【1】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
【2】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
【3】独:唯独
【4】得:捕获
【5】从:跟从
【6】远害:远离祸害。
【7】利食:贪食。
【8】自:出自。
【9】心:本性。
【10】长者之虑:年长者的谋虑。
【11】全身之阶:全身,保全身体;阶:同“借”,凭借。
【12】戆(gàng):愚傻。
【13】败:祸乱,祸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子见罗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