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二战的日本电的影,很多日本军官自称武士,但从没有士兵自称武士,要什么军衔以上才能自称武士?

2024-11-18 08:35:0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在二战日本电影中武士有两种解释:
  第一、是指武士的后代。
  武士,10—19世纪在日本的一个社会阶级。一般指通晓武艺、以战斗为职业的军人。除了受到汉语语系影响的极少数国家以外,绝大多数多种语言以日语的“侍”(罗马字:以Samurai来显示,或者Bushi。武士的精神被称为“武士道”(Bushido))。武士遵守不畏艰难,忠于职守,精干勇猛的信念。有人认为这一准则代表的可能不只是理想,武士的忠诚、勇猛是建立在他所效忠的领主能对武士所作出的贡献给予奖赏的主从制度上。 
  到明治维新,武士都是统治日本社会的支配力量,而他们从体制、职能上看,更类似西方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与一般的亚洲国家存在差异。这种情况在明治维新后改变,明治维新剥夺了封建武士阶层的特权,中上级武士因由政府赎买其土地而转化为新的寄生阶级,下级武士却只有破产一途。而下级武士又放不开以前的荣耀,一些人穷困潦倒,另外一些人投入新军,并且成为了军人世家。
  今天,有些日本人还记着自己祖先的武士身份,但并不具备任何实质意义。

  第二、是指接受了武士道精神熏陶的军人。
  武士道 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的精神。
  在明治维新之后到二战前,武士道精神就贯彻了整个日本教育体系,特别是军校。
  军部为了保持军人处于狂热状态而宣传的“武士道”,实质上是篡改后的佛家武士道,其基本点只剩两条:只要自己以为有利于“皇国”的事,可以随意盲目去做;以及动不动就自杀。
  武士道的代表作是《地陶闻书》,它的主题十分明确:荣誉,慷慨赴死,对藩主的忠诚和修身。赴死的思想贯串全书。《地陶闻书》教导说,如果一名战士经常思索怎样去死才能无撼,它的生活道路就会是笔直而单纯的。在危险的境遇中它不会去想怎样保全自己的性命,而会勇往直前,投入敌人阵中,迎接死亡。因此,武士道也被称为“战士之道”。 为了培养武士道精神,要学习许多东西,而主要是学会忍耐和冒险。为了学会忍受种种困苦,常常赤脚在雪地中行走,练习击剑和柔道,半夜到墓地裏去,整夜地处於“枕戈待旦”的状态,经受种种沈重的,甚至野蛮的考验。武士道文化蕴含著牺牲的精神。

  经过军校的教育(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或者士官培训的之后,在战场上勇敢、不怕死的都可以自称为“大日本帝国武士”,而且士官(日本称为曹长、军曹、伍长)还奖励一个日本国旗挂在刺刀上,证明他勇武。(国产电视剧里面就是瞎编乱造,随随便便一个打头阵的士兵都可以挂旗子。)

回答2:

这个跟军衔无关,那时候有些军官往往是祖上武将世家,他们崇尚武士道精神,有些士兵也是,一般有这样的背景的人往往都会像武士一样,所以不是自称武士,是延续一种精神而已。

回答3:

明治维新前有姓的后代都可以自称武士

回答4:

武士就算是贵族了,但是这个头衔是世袭的!

回答5:

与军衔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