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安时代之前,天皇确实享有着九五至尊的荣耀和至高无上的权力。可是,在平安中后期,随着“院政”和“摄关政治”的诞生,天皇在政治舞台上便黯然失色。“摄关政治”十至十一世纪藤原氏阀族统治的政治形态。藤原氏以外戚地位。垄断摄政、关白职位,左右国政。年元庆4年(880年)藤原基经任关白,首开其例,到藤原实赖任关白时,摄关政治才有真正的发展。特别是在安和之变(969年)后,藤原氏的摄关地位确立并成为常设制度。十一世纪前半叶,藤原道长、赖通时代达到全盛时期。摄关政治是一种外戚代行政治,藤原北家垄断太政官制,实际上能夺取天皇的权限。一般认为其特点是经济基础开始转向庄园。十一世纪末院政开始。摄关体制急剧衰落。但摄政和关白职位一直保留到明治维新。而在“摄关”、“院政”衰落之际,新兴的武士集团又应运而生。其首脑源氏消灭了另一个武士头平氏后,被天皇任命为征夷大将军。从此,征夷大将军便继摄政、关白、上皇之后,垄断了政治实权,成为了日本的真正统治者。而日本这种精神领袖的角色,就从平安时代后期一直延续至今(中间经历过“光武中兴”和“明治维新”,这些时期,天皇夺回了实权)。
在通盘考虑美国国家利益和盟军面临的形势后,麦克阿瑟在向总统杜鲁门的汇报中声称,“不能把日本昭和天皇作为战犯逮捕”。因为基于长久以来天皇在日本的特殊地位及对日本民众的影响,保留天皇有利于帮助盟国占领控制日本。根据麦克阿瑟的建议,并考虑到政治上的需要,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员以表决的形式作出了裁决:凡涉及到日本天皇的各类起诉,均不予受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美国基于国家利益及全球战略的考虑而给日本天皇的一块“免死牌”。
1945年8月日本战败后,美国占领军进驻日本。在经过利益的权衡之后,美国没有废除日本的天皇制。一是他们担心一旦废除天皇制,将会引起日本人对美国和占领军的仇恨,从而给实施体现美国意图的占领政策带来困难。其次,担心废除天皇制的做法将在客观上鼓励日本进步势力的发展,这对于把共产主义斥为“黄祸”的美国来说,当然是绝不能容忍的。最后,美国当局希望以保留天皇制为条件,逼迫日本接受“放弃战争和军备”的宪法条款。
但如果天皇制全盘保留的话,不仅将为反法西斯盟国所不容,也将是美国自己的一大隐患。于是美国想出了把天皇作为无任何实权的“象征”保留下来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