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魏武帝曹操,生于公元一五五年,死于公元二二零年。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园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从小聪明机警,有侠气。曹操父亲曹嵩为宦官曹腾养子,曹腾为汉相曹参之后。黄巾军起义爆发时,任骑都尉,参加剿除黄巾军。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公元一九七年至二一一年),先后用兵打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曾在赤壁被周瑜、诸葛亮用火攻战败。建安二十一年,受封为魏王,四年后,病死于洛阳。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使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 刘备 刘备(161-223),221年至223年在位。蜀汉照烈皇帝,字玄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相传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时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黄巾起义时,刘备组织义兵,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不久因鞭打督邮弃官。后诸侯割据,刘备势力弱小,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几经波折,却仍无自己的地盘。赤壁之战之际,刘备联吴抗曹,取得胜利,从东吴处“借”到荆州,迅速发展起来,吞并益州,占领汉中,建立蜀汉政权。后关羽战死,荆州被孙权夺取,刘备于于公元221年正式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 年号章武,史称“蜀汉”。称帝后伐吴,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病逝于白帝城,临终托孤于诸葛亮。 孙权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人)。三国时吴国建立者。公元二二九年至二五二年在位。东汉末年,继承哥哥孙策的事业,在张昭、周瑜、鲁肃等人的协助下,联合刘备,在赤壁大败曹操。后又联合曹操攻击蜀国,杀刘备大将关羽,夺取荆州,并在彝陵战役中大败刘备。公元二二九年在湖北武昌(今湖北省鄂州)称帝,国号吴。后迁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在位时,曾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与夷洲(今台湾省)取得联系。死后追封为吴大帝。 对于东吴才俊的描述,我们不止一次在史书和影视作品表现中看到,而关于此类的诗句也不乏其间:就包括了“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周瑜应该算作是江东才俊的杰出代表之一,三国演义中似乎将周瑜描写成了一个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人物形象,而实际史书中的周瑜却非是这样一个人物,三国中喜欢把周瑜和诸葛亮拿来对比,小说作者似乎有意将两个军事人才放在同一历史环境下描写,而历史中的周瑜,不像是因为孔明草船借箭而妒忌他人所能的小人,也不是火烧赤壁前见孔明借来东风而欲杀之的小人,另一方面的周瑜确乎是一个儒雅的军事人才、是个卓越的指挥家,他自小是官宦世家,父亲也是东吴的重臣,即便是在孙权之父孙坚亡故后,依然能够独挑东吴进攻的大梁,官拜大都督,很多人奇怪为什么周瑜能够得到如此器重,之所以周瑜会得到如此器重,一方面由于在小时候他就和孙权、孙策兄弟俩一起读书玩啥,自幼形成了良好的个人品质,另一方面,父亲在东吴朝廷中是重要职位,儿子又是出类拔萃的人,自然不会不得到待见的。而根据我本人来看,书中描写周瑜性格的桥段确实不多,因此只能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描述来推演了。拿最重要的赤壁之战啦看吧,可能也算是周瑜人生中最至关重要的一战,最事关生死的一战,当东吴文臣们个个惧怕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孙权在拿不定主意的情况下询问周瑜,此时周瑜却未直接给出建议,而是一直在演练东吴的兵力,这让孙权感到莫大的鼓舞,因为看到了士兵气势的高涨,指挥态度的坚决,孙权似乎确定了自己主战不主和的态度,有此看来周瑜性格中有着坚韧不拔和刚毅的一面,而且特别执着,明知道自己兵力不及,却不受外力的干扰,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 另一个史书中的细节就是周瑜让黄盖诈降,来引诱曹操,让他放松对自己的警惕,放在现在来看,这确实是要有相当的公关技巧,而黄盖要有高超的表演才能,这样才能骗得过精明的曹操,正是有了这段描写,才让我对周瑜的指挥才能有了清楚的认识,让我感觉到周瑜除了性格的刚毅顽强,还是个具有谋略的人,不死脑筋、打战讲究策略,特别是在当时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很多时候不是自己乱了方寸,而是要将敌方的兵力措施打乱,以此达到未战之前,先扰敌乱的效果,实在是很让人敬佩。第三点就是在孔明草船借箭借到了相当数量箭矢之后,周瑜并不慌忙跟孔明见面,而是带着手下将箭矢的数量一一数了个遍,这在我看来不是简单的数数,而是个人作风上的严谨,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书中对孔明的描写,他只是在船中,按照所扎草人数量,约莫估计了数量后,就下了收兵的决定。不知作者在这里是否又是有意想表现孔明的更高超而做出的对比呢,但确乎是我从周瑜的表现中看出了一个现代职场职员的严谨的作风。
采纳哦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