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文学常识

2024-11-18 04:27:35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爱因斯坦(1921) 美国 提出电磁辐射本身是不连续的,解释了光电效应;提出光子具有能量
密立根(1923) 美国 通过实验测量普朗克常数并与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常数比较,从而证明了爱因斯坦学说的正确性;油滴实验测定了电子电量
康普顿(1927) 美国 解释了光的散射现象中有大于原来波长的光的成分(康普顿效应),证明了光子具有动量。
德布罗意(1929) 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德布罗意波,物质波)
劳厄 德国 用晶体缝隙作为衍射光栅验证伦琴射线的波动性
戴维孙(1937) 利用晶体进行了电子衍射实验,证明了电子的衍射图样
GP汤姆生(1937)
玻恩 德国 提出了光是一种概率波
海森伯(1932) 德国 提出了不确定性关系,矩阵力学
N玻尔(1922) 丹麦 建立了前期量子论;创建了玻尔原子模型
玻尔理论的三个假设
⑴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电子虽做变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电磁波,这样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定态。
  ⑵跃迁假设:电子绕核转动处于定态时不辐射电磁波,但电子在两个不同定态间发生跃迁时,却要辐射(或吸收)电磁波(光子),其频率由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值决定 hν=△E
⑶轨道量子化假设:由于能量状态的不连续,因此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半径也不能任意取值,必须满足mvr=(nh/2π)(n=1,2,3……)
将普朗克的量子论引入了原子模型,成功的解释了氢原子和类氢原子的光谱;但是保留了过多的经典理论成分,故其理论对稍微复杂一点的原子就无能为力。
薛定谔 波动力学,薛定谔方程
普吕克尔,戈德斯坦 德国 发现了阴极射线
舒斯特,考夫曼 比汤姆生更早测定电子的比荷,考夫曼发现比荷随着电子速度而改变
卢瑟福 英国 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用α粒子轰击氮核,生成了O-17和质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的原子核人工转变。
夫琅和费 德国 发现了太阳光谱(连续谱上的暗线)
基尔霍夫 德国 开创了光谱分析法
弗兰克,G.赫兹 弗兰克-赫兹试验:用电子轰击汞原子,证明了汞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贝可勒尔(1903) 法国 发现铀能发出看不见的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版感光,是第一个发现放射性元素的人
玛丽居里(1903,1911),皮埃尔居里(1903)夫妇 波兰 对放射性的研究(1903);发现了钋Po,镭Ra(1911)
盖革,米勒 德国 G-M计数器,可以用于检测射线
约里奥居里夫妇(1935) 用α粒子轰击铝核合成了P-30,第一次合成了人工放射性元素的
温伯格,萨拉姆,格拉肖(1967) 温伯格,萨拉姆在格拉肖的电弱统一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弱统一的完善理论,将四种相互作用纳入统一的理论中

回答2:

爱因斯坦(1921) 美国 提出电磁辐射本身是不连续的,解释了光电效应;提出光子具有能量
密立根(1923) 美国 通过实验测量普朗克常数并与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常数比较,从而证明了爱因斯坦学说的正确性;油滴实验测定了电子电量
康普顿(1927) 美国 解释了光的散射现象中有大于原来波长的光的成分(康普顿效应),证明了光子具有动量。
德布罗意(1929) 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德布罗意波,物质波)
劳厄 德国 用晶体缝隙作为衍射光栅验证伦琴射线的波动性
戴维孙(1937) 利用晶体进行了电子衍射实验,证明了电子的衍射图样
GP汤姆生(1937)
玻恩 德国 提出了光是一种概率波
海森伯(1932) 德国 提出了不确定性关系,矩阵力学
N玻尔(1922) 丹麦 建立了前期量子论;创建了玻尔原子模型

回答3:

2.做匀加速直线邉拥奈矬w,一次通过A、B、C三点,位移Sa=Sc.已知物体在AB段的平均速度大小为3米每秒,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为6米每秒,那麼,物体在B点的瞬时速度的大小为?4。一架飞机水平匀速地在某同学头顶飞过,当他听到飞机的发动机声从头顶正上方传来时,发现飞机在他前上方约与地面成60度角的方向上,据此可估算此飞机的速度约为声速的多少倍。5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侧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00秒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0秒再次听到回声,已知声速为340米每秒,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多少米?请写出清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