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代靠什么分界,比如三叠纪,白垩纪…… 是以什么划分的?

2024-11-18 19:30:0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远古时代靠地质年代分界。

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1、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6个纪;

2、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

3、新生代只有第三纪、第四纪两个纪。

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石。各类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现得越晚。绝对年龄是根据测出岩石中某种放射性元素及其蜕变产物的含量而计算出岩石生成后距今的实际年数。

越是老的岩石,地层距今的年数越长。每个地质年代单位应为开始于距今多少年前,结束于距今多少年前,这样便可计算出共延续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于距今2.3亿年前,止于6700万年前,延续1.2亿年。

扩展资料:

地质年代介绍:

地质年代(Geological Time)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阶、带。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

它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绝对地质年代)。这两方面结合,才构成对地质事件及地球、地壳演变时代的完整认识,地质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质年代

回答2:

通常以相对的地层分的,如白垩纪是白色的石灰岩。钙质微型浮游生物形成的钙质沉积层,也是白垩纪的名称来源。
侏罗纪之名称源于瑞士、法国交界的侏罗山(今译汝拉山),是法国古生物学家A.布朗尼亚尔于1829年提出的。由于欧洲侏罗系岩性具有明显的三分性,1837年,L.von布赫将德国南部侏罗系分为下、中、上3部分。1843年,F.A.昆斯泰德则将下部黑色泥灰岩称黑侏罗,中部棕色含铁灰岩称棕侏罗,上部白色泥灰岩称白侏罗。侏罗纪分早、中、晚3个世。

三叠纪(Triassic period)是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崛起)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它位于二叠纪(Permian)和侏罗纪(Jurassic)之间。
  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4500万年。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这种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从三叠纪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古气候方面,三叠纪初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植物地理区也同时发生了分异。
  日本首先将希腊文“Trias”译为三叠纪,我国地质界沿用了这一名称。此期形成的地层称为三叠系,代表符号为“T”。三叠纪分为早、中、晚三个世。
二叠纪(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分为早二叠世, 中二叠世和晚二叠世。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二叠纪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槽封闭并陆续地形成褶皱山系,古板块间逐渐拼接形成联合古大陆(泛大陆)。陆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海洋范围的缩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预示着生物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泥盆纪在英语中叫Devonian,名称来自英国德文郡,因该地的泥盆纪地层被最早研究。其他语言的称呼与英文大同小异。中文名称源自旧时日本人使用日语汉字音读的音译名“泥盆纪”(音读:デーボンキ 罗马字:dee bon ki)。
泥盆纪早期裸蕨类繁荣。中期后,腕足类和珊瑚发育、原始菊石、昆虫出现。晚期原始两栖类、迷齿类最初发现,蕨类植物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无颌类趋于灭绝。 年代:4.05亿年前—3.65亿年前。
泥盆纪属于显生宙古生代。泥盆纪分为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晚泥盆世。

(距今约8亿年~距今约5.7亿年) 震旦纪为地质年代名称,元古宙晚期的一个纪,属于新元古代的晚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震旦系。
震旦为中国之古称,作为地层专名,始于德国F.von李希霍芬。1922年A.W.葛利普根据对中国地层的研究重新厘订震旦系的涵义,正式提出震旦系是系一级的地层单位。1924年李四光、赵亚曾在长江三峡地区建立完整的震旦系剖面;后来高振西等在蓟县建立了华北地区的震旦系标准剖面
震旦纪地层在中国最先被调查研究,是在中国命名的一个地质年代单位。1922年,A.W.葛利普在《震旦纪》一文中,将这地层明确为系一级年代地层单位,其范围包括泰山群或五台群变质岩层之上 ,寒武纪地层之下的一套不变质或仅轻微变质的地层。1982年7月,基本确定中国湖北西陵峡东部震旦系剖面为其标准剖面。震旦纪分早震旦世和晚震旦世,相应地层为下震旦统和上震旦统,分界线约为7亿年前。
  在标准剖面上,下统包括莲沱组和南沱组,上统包括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大部。震旦系在华南广泛发育,华北和西北地区亦有分布, 是一套以浅海相为主的碎屑碳酸盐岩建造。在华南、西北和华北地台的南缘和西缘,可见到1~3层冰碛岩。震旦纪早期局部地区有火山活动,形成火山熔岩或火山碎屑岩。如皖东的苏家湾组,川西的开建桥组。
奥陶纪亦分早、中、晚三个世。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在板块内部的地台区,海水广布,表现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的普遍发育,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地槽区,为较深水环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浅海、深海碎屑沉积和火山喷发沉积。奥陶纪末期曾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围包括非洲,特别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维亚以及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等地。

奥陶纪
奥陶纪,约4.8亿年前
  “奥陶”一词由英国地质学家拉普沃思(C.Lapworth)于1879年提出,代表露出于英国阿雷尼格(Arenig)山脉向东穿过北威尔士的岩层,位于寒武系与志留系岩层之间。因这个地区是古奥陶部族(Ordovices)的居住地,故名。

元古宙(距今约25亿年~距今约5.7亿年)
  Proterozoic Eon
  前寒武纪两个分期的晚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元古宇,位于太古宇之上,古生界之下。元古宙原名元古代,是1887年由S.F.埃蒙斯命名的。Proterozoic属希腊字源,意为早期原始生命 元古宙岩层。一般把元古宙分为古元古、中元古和新元古3个代,界限分别是18亿年前和10亿年前。
  元古宙与太古宙相比,岩石变质程度较浅,并有一部分未经变质的沉积岩。主要有板岩、大理岩、白云岩、石灰岩、页岩、砂岩和千枚岩等。中国的元古宙地层类型复杂,各地发育程度相差较大。华北地台的中、新元古代地层属稳定类型的盖层沉积,其余为活动类型沉积。新元古代地层上部的红色碎屑堆积,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
元古宙就是距今约2500百万年,到542百万年,大约十九亿年时间。元古宙又分为了始元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元古宙又分为成铁纪、层侵纪、造山纪、固结纪、盖层纪、延展纪、狭带纪、拉伸纪、成冰纪和埃迪卡拉纪,这十个纪。

太古宙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太古界、始生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后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或元古宇)。中国的太古宇分为古太古界、中太古界和新太古界,主要出露于华北地层区。津巴布韦克拉通的塞巴奎群(>35亿年)和布拉瓦纳群(26亿~27亿年);南非卡普瓦尔克拉通的斯威士兰系翁韦瓦克特群(>35亿年)、无花果群(29亿年)和木迪群;印度地盾的半岛片麻岩(33.6亿年)、比尔沃拉超群(32亿~25亿年);西伯利亚地台的阿尔丹群(33亿年);东欧地台波罗的地盾的白海杂岩(35亿~30亿年)、科拉群(27亿年)、萨姆岩系(27亿年)、乌克兰地盾的坎斯克—维尔霍夫群(35亿年);南美亚马孙克拉通的伊玛塔卡杂岩(34亿~27亿年);北美地台的斯蒂尔瓦特杂岩(27.5亿年)、科切钦格群(30亿年)、阿比提比群(>30亿年)、卡迪拉克群(>27亿年)、塔津群(>27亿年)等;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块的瓦拉伍纳群(34.5亿年)、乔治溪群和惠姆溪群(29.5亿年)等。根据岩性、建造特征,并结合同位素年龄值,中国华北的阜平群、桑干杂岩群、泰山岩群、登封岩群和东北南部的鞍山群均属太古宇,组成了中朝地台的基底。扬子地台北缘鱼洞子岩群和塔里木北缘托格拉克布拉克杂岩也属太古宇。太古宇与元古宇之间一般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关系。

冥古宙是太古宙之前的一个宙,开始于地球形成之初,结束于38亿年前,但依据不同的文献可能有不同的定义。冥古宙最初是由普雷斯顿·克罗德(Preston Cloud)于1972年所提出的,原本是用来指已知最早岩石之前的时期。冥古宙的最后一个代对应为月球地质年代中的早雨海世,以月球的东海撞击事件为结束时间(约为38.4亿年),这也是内太阳系的后期重轰击期的结束标志。在整个冥古宙,地球从46亿年前形成,从一个炽热的岩浆球逐渐冷却固化(计算表明仅需1亿年),出现原始的海洋、大气与陆地,但仍然是地质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遍布、熔岩四处流淌,在41亿年前到38亿年前地球持续遭到了大量小行星与彗星的轰击,根据同时期月球撞击坑推算(月球面对地球的那一面的大部份大型盆地如危海、宁静海、晴朗海、肥沃海和风暴海也都是于此一时期撞击形成的),地球遭遇了:
形成22000个或者更多的直径大于20公里的撞击坑;
形成约40个直径约1000公里的撞击盆地;
形成几个直径约5000公里的撞击盆地;
约每100年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
冥古宙在38亿年前结束后,内太阳系不再有大规模撞击事件,已知的地球最古老的岩石(位于北美克拉通盖层的艾加斯塔片麻岩及西澳洲那瑞尔片麻岩层的杰克希尔斯部份)也定年在38亿年前.
因为这个时期的岩石几乎没有保存到现在的,所以并没有正式的细分。但月岩从40多亿年前就比较好的保存下来,因此月球地质年代的某些主要划分可参照用于地球的冥古宙划代。
找资料越找越精彩都给你了希望你喜欢

回答3:

远古时代的地质时期划分(如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等)是通过研究地球的岩层、化石记录以及地球环境的重大变化而进行的。地质时期的划分主要依据的是地层学、古生物学和事件性地质现象。以下是划分这些地质时期的主要依据:


1. 地层学(Stratigraphy)

地质时期的划分首先基于地层学的研究。地层学是一门通过分析地球岩石层的形成、成分和顺序来研究地球历史的科学。通过地层学研究,地质学家将地球上不同地层序列分为不同的地质年代。

  • 地层的对比: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岩石层序,地质学家可以确定哪些地层是相同年代的。某些特定的地层可能具有独特的化学、矿物成分,这些特点帮助地质学家对岩石进行分类和对比。

  • 年代地层单位:地质学家将地层划分为多个单位,如系(System)、统(Series)等,根据岩石的沉积顺序确定其年代。比如,三叠系(Triassic System)代表着三叠纪的地质时代。

2. 化石记录(Paleontology)

化石记录是划分地质时代的重要工具,通过研究不同时期的生物化石,地质学家可以了解某一地质时期的特征生物群,并将不同时期进行划分。每一个地质时期通常有一些独特的化石作为标志,这些化石被称为标准化石。

标志性生物群:每个地质时期往往都有一些特征生物群。例如:

  • 三叠纪:这一时期出现了最早的恐龙和哺乳动物。

  • 侏罗纪:恐龙达到繁盛顶峰,尤其是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同时鸟类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 白垩纪:出现了被子植物和一些晚期恐龙种类,如霸王龙和三角龙。

生物大灭绝事件:化石记录还帮助识别了几次重要的生物大灭绝事件,这些事件常常用来作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分界标志。例如,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标志着二叠纪与三叠纪的分界,白垩纪末的小行星撞击导致了恐龙灭绝,标志着白垩纪与古近纪的分界。

3. 地质事件(Geological Events)

重大地质事件,如火山活动、海平面变化、造山运动、气候变迁等,也在地质时期的划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地质学家通过这些事件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时期地球的环境变化,从而对地质时期进行划分。

  • 板块构造运动:地质时期常常根据板块构造的变化来划分。例如,在三叠纪,超级大陆盘古大陆的存在以及其开始裂解的过程就是划分这一时期的重要地质事件之一。到了侏罗纪和白垩纪,盘古大陆继续分裂,形成了现代大陆的雏形。

  • 海平面变化:地球的海平面在中生代经历了多次显著变化,尤其在白垩纪晚期,全球海平面显著上升,形成了大范围的浅海沉积,这些变化反映在地层中,成为划分不同地质时期的重要依据。

4. 地磁反转与年代测定

地磁场在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次反转,这些地磁反转的记录保存在岩石中,尤其是火山岩和沉积岩中。通过分析这些地磁反转的模式,地质学家可以对地质年代进行细化划分。

  • 地磁反转记录:不同时期的地球磁场方向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被记录在岩石中。地质学家通过对地层中的地磁特征进行对比,确定地层形成的年代。

  • 同位素测定:地质学家通过对某些含有放射性同位素(如铀、钾、碳等)的岩石进行分析,利用其放射性衰变来测定地层的绝对年龄,这也有助于精确划分地质时期。

5. 大灭绝事件作为分界

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数次重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这些事件通常用作不同地质时期的分界线,因为它们往往代表了生物群体的巨大变化和地质环境的重大转变。

  • 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大约发生在2.52亿年前,这次灭绝导致了超过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灭绝,是地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生物大灭绝,标志着二叠纪与三叠纪的交替。

  • 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大约发生在2亿年前,这次灭绝导致大量爬行动物和其他陆地生物的消失,为恐龙在侏罗纪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 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K-Pg灭绝事件):大约发生在6600万年前,这一事件标志着白垩纪的结束和古近纪的开始,恐龙等大量生物灭绝,为哺乳动物的兴起创造了机会。


总结

远古时代的地质时期划分,如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等,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层学:通过分析和对比不同地区的地层序列,划分出不同的地质时期。

  2. 化石记录:每个地质时期都有特定的标志性化石群,通过这些化石可以确定特定地层的年代。

  3. 重大地质事件:如板块构造运动、火山活动、海平面变化等,这些事件影响了地球的环境变化,成为地质时期的分界标志。

  4. 地磁反转与年代测定:通过地磁反转记录和同位素年代测定,精确划分地质时期的绝对年代。

  5. 生物大灭绝事件:重大生物灭绝事件往往标志着新的地质时期的开始,如二叠纪-三叠纪灭绝、白垩纪-古近纪灭绝等。

这些划分方法帮助地质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历史演化和生物群体的变化,从而构建出完整的地质年代体系。这些地质时期的划分不仅反映了生物的多样化和灭绝,也反映了地球表面环境的不断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