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衔让帅
1955年,授衔元帅、将军以“资历、威望、战功”为主要依据。毛泽东有意将粟裕封为元帅,但被粟裕推辞了,但毛泽东认为码困粟裕“大将”还是要当的,而且须为十大大将之首。粟裕对他的军衔问题看得很淡泊,并称:“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粟裕(1907-1984),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举册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正模宏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2月5日逝世。
从最近的评论中都是为粟裕鸣不平,但是从实际角度讲粟裕是不能评为元帅。第一,资历有限,无法统御三军,从历史角度看粟裕崛起于抗战和解放战争,只是其个人才华得到了当时一号(毛泽东)、二号(刘少奇)人物的赏识,并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第二,御将能力不足,无法享福众将,在华野时,虽然可以调动叶飞、王必成、陶勇等新四军系统的战将,但根本得不到许世友、王建安、宋时轮、陈士榘等八路军系统诸将的认可,以至于在会师后分兵作战,内线的山东兵团、外线的陈唐兵团及苏北兵团,粟裕能真正指挥的部队不多;而丛消在济南战役中是由许世友、谭震林、王建安负责攻城,粟裕只负责打援;淮海战役中围歼黄百韬由王建安、谭震林直接指挥各纵队,阻锋郑唤击部队则由宋时轮、刘培善指挥,粟裕根本无法像林彪那样直接指挥到师旅,围歼杜聿明,干脆将指挥权交给了王建安;渡江战役实际上他直接只能指挥四个兵银凯团中最弱的叶飞兵团,陈士榘兵团虽然属于东集团,但并未过多的接受其指挥,以至于过江后兵团部被改编为华东军政大学,而中集团王建安、宋时轮两兵团在前委会上已经决定由谭震林、王建安指挥;所以这些原因影响其军事地位,第三是元帅、大将名额有限,用他来震慑那些具备授大将而实授上将的人,如王震、许世友、王建安这些怪才猛将。
这个问题很复杂,主要是牵扯到政治派别和山头资历的关系。粟裕个人资历太浅,南昌起义时仅为一个班长,红军期间最高职务仅为军团参谋长,抗战期间长期为新四军一个师的师长,和羡御其他九位资历相差太远。当时因为陈毅已经到地方上担任职务,兄旅岩当副总理和外长,本来按规镇余定可以不评陈毅,粟裕递补的,后因周总理的坚持作罢。
他自己谦让的。粟裕有着两让司令,一让元帅的传说。 两让司令:芹伍一纳团次让与张鼎丞、一次让与陈毅。 辞帅一事嫌茄或在连续剧《东方》37集中有描述。
元帅是论资历论战役成果等评定的。粟裕大将本应可以成为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