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他人的名言:
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李密)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3、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黄遵宪)
4、子孝父心宽。(陈元靓)
5、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5夜曲。(康德)
6、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
7、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意大利谚语)
8、我望着摇篮,我的儿子在成长,我没有休息的权利!(何塞·马蒂)
9、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司汤达)
10、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戴维·德克尔)
11、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俗语)
12、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13、与其批评孩子,不如做个榜样。(茹贝尔)
14、必须拿出父母全部的爱、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才能,才能培养出伟大的人来。(马卡连柯)
15、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马卡连柯)
16、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俗语)
17、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印度谚语)
18、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马卡连柯)
19、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20、莫把心爱的儿子留在你身边,放他出外锻炼才会名满天下。(泰国谚语)
21、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马克思)
2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23、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康熙)人,更相为命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
古今中外,关于尊重的故事:
美国前总统哈里斯有一次和孙子一起乘坐马车。路上一个黑人奴隶看到后站在路边向他们脱帽致敬。哈里斯总统也向他脱帽还礼。孙子看到后大位不解,说爷爷你怎么能向一个奴隶致意?哈里斯笑着说,孩子,你怎么能让一个奴隶都比你有礼貌?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招待印度客人,餐后印度客人把端上来的洗手水喝了,女王面不改色也将其喝了。大臣们见状纷纷效仿,成为美谈。
古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今有伟人毛主席,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老师欧班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是因为他们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招待印度客人,餐后印度客人把端上来的洗手水喝了,女王面不改色也将其喝了。大臣们见状纷纷效仿,成为美谈。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刘备三顾茅庐.官渡之战袁绍的谋臣许攸投奔曹操,曹操高兴的连鞋都没穿,
在美国,一个颇有名望的富同在路边散步时,遇到一个衣衫褴褛、形同瘦骨的摆地摊卖旧书的年轻人在寒风中啃着发霉的面包。有着同样苦难经历的富商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便不假思索地将8美元塞到年轻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没走多远,富商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从地摊上捡了两本旧书,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书,希望年轻人要介意。最后,富商郑重其事地告诉年轻人说:“其实,您和我一样也是商人。”
两年之后,富商应邀参加一个商贾云集的慈善募捐会议时,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书商迎了上来,紧握着他的手不无感激地说:“先生,您可能早忘记我了,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我一直认为我这一生只有摆摊乞讨的命运,直到你亲口对我说,我和你一样都是商人,这才使我树立了自尊和自信,从而创造了今天的业绩……”
富商万万也没有想到,两年前一句普通的话竟能使一个自卑的人树立了自尊心,一个穷困潦倒的人找回了自信心,一个自以为一无是处的人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价值,终于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获得了成功。
不难想象,这位富商当初即使给年轻人很多钱,没有那一句尊重鼓励的话,年轻人也断不会出现人生的剧变。这就是尊重的力量啊。
个静谧的深夜,窗外有雨在诠释着淅淅沥沥的诗意。这时,我忽然想起曾经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
是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冬春换季的时候,母亲把放了整整一个冬天的该用得着的生活用品拿了出来,进行整理、归类。母亲意外地发现,女儿去年秋天才买的一双鞋子已经穿着不合脚了,但是又没有合适的人可送,怎么办呢?虽然这双鞋子还比较新,也很漂亮,最后也只好决定丢掉。女儿于是自告奋勇地要把鞋子丢进垃圾箱里去。但是母亲却阻止说:“别忙。”一边说着一边接过这双鞋子,拿出鞋油和鞋刷,细细地擦拭、上油。女儿不解地问:“不是要丢掉吗?”
“是的,”母亲头也不抬地回答,“但这是一双还能穿的鞋子,捡垃圾的人或者别的人也许会穿的。我们要把鞋子擦得干干净净的,这样做是对受施者的尊重。”
鞋子擦好了,亮得几乎让人舍不得丢掉。 母亲把鞋子递给女儿:“去,现在你可以把鞋放在垃圾桶旁边了。”
“你直接把鞋子送给那个捡垃圾的人不是更好吗?”女儿又问。
“不,”母亲摇摇头,“捡垃圾的人自食其力,他们并不是乞食者。当面给他们东西,会使他们觉得难堪的。放在那里让他们高高兴兴地捡走,才是真正的善行——不让他们有被施舍的感觉。”
于是女儿照做了。
后来,母女二人在阳台上,隔着透明的玻璃窗,看到那个捡垃圾的人快乐地、小心翼翼地收起那双鞋子,迈着比以前轻快得多的步子踏上归路。也许,他是等不及要把这双又新又漂亮的礼物送给自己疼爱的女儿?他会不会把拿鞋子的手放在背后让女儿猜自己给她带回了什么好东西,然后绘声绘色地给她讲述自己意外得到这件宝贝的经过?母女二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心中充满了欢乐。
丢掉一双已经不能穿的鞋子是一件太细小也太寻常的生活琐事,然而,故事中的母亲却把它演绎成了一个如许温馨的故事。而这种转变的产生,只是源于母亲拥有一颗对他人的尊重之心。是的,尊重可以创造奇迹,尽管也许它只不过是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声轻轻的问候。但是对你我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因为它意味着生活的美好,以及社会的和谐。这样的氛围,才是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