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结尾的诗词是什么?

2024-11-15 11:24:0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作者】杨慎 

【朝代】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翻译: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

扩展资料

1511年(明朝正德六年),杨慎获殿试第一。1524年因得罪世宗朱厚熜,杨慎被发配到云南充军。杨慎到达云南以后,并没有因为被谪戍而消沉,而是经常四处游历,观察民风民情,还时常咏诗作文,以抒其怀。游历期间遇到一个渔夫和一个柴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杨慎突然很感慨,于是请军士找来纸笔。写下了这首《临江仙》。

后因在1994版《三国演义》中作为片尾曲使用而被大众熟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回答2:

《三国演义》篇尾诗: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

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

哀哉献帝绍海宇,红轮西坠咸池傍!

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计诛逆党,李傕郭汜兴刀枪;

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

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

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

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

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

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

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貔貅镇中土。

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

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

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

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

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

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

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

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

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

受禅台前云雾起,石头城下无波涛;

陈留归命与安乐,王侯公爵从根苗。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在中国传统小说中, 诗文相和,这是一种惯例。因为中国传统的文学以诗词为贵,所以,小说中会夹杂大量的诗词不仅能彰显作者的功力和才华,用来提高小说的观赏性,而且更能提高小说的地位。而其中的开篇诗和结尾诗尤为重要,往往是对一部书的总结和感叹, 与小说内容呼应点题,是一种高度的浓缩。

《三国演义》开篇诗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回答3: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 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 哀哉献帝绍海宇, 红轮西坠咸池傍! 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计诛逆党,李傕郭汜兴刀枪; 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 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 刘焉父子据巴蜀, 刘表军旅屯荆襄; 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 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 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 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貔貅镇中土。 楼桑玄德本皇孙, 义结关张愿扶主; 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 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 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 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 孔明六出祁山前, 愿以只手将天补; 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 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 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 受禅台前云雾起, 石头城下无波涛; 陈留归命与安乐,王侯公爵从根苗。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三国演义》结尾的这首诗,是从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推翻爆秦开始,一直写到东汉末年出三国,最后皆归于晋的历史,里边依次提到了两汉四百多年的重大事件。最后几句是感叹强汉这几百年的盛衰,最后两句,更是指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理念,是非成败,英雄狗熊,到后世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不过是人们发发牢骚的话题罢了。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和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然而无论是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还是一场场气势磅礴的战争,都避不开历史的车轮和时间的洗礼。结尾的诗句“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与开篇的词“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遥相呼应,感慨斯人已逝,生者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