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摄影后期调色?

2025-04-14 16:05:3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后期修图调色作为数码摄影二次创作,那就必须要求我们有一定的审美基础,PS是当下主流的平面后期软件,不管软件升级到多么牛逼的地步,最终用好它的依然掌握在有一定艺术基础及丰富实战经验的人手里,艺术理论基础会触发具有美感的创意,熟练的软件基础可以方便我们实现创意。审美及艺术修养是长期积累的,软件技巧是靠不断的操作掌握的。掌握好后期的前提还是先把软件弄熟练之后的重心就要过渡到艺术上转移,不然永远都是一个熟练使用软件的软件使用者。总结一下:在我们不断追求后期技术的同时要不断的去用掌握的技术去模仿优秀的作品,坚持下去两者才能同步提升。

回答2:

我认为首先是有一套性能和印刷色差低的电脑和显示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以选择苹果电脑加显示器。你要是用PC机的话,尽量选择一些色差低的像HP的专业印刷显示器或者艺卓系列的显示器。用红蜘蛛类的校色工具进行校色。不要问我差别有多大,不止是颜色上的误差很多JPG拉图的断层在好的显示器中都是不存在的。其次是联系一家比较牛X的印刷厂,好的印刷厂是非常难找的,我曾经找过几十家印刷厂才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纸张和印刷技术完全会使你的作品增值,这就是为什么说印刷的比电脑里的漂亮的原因。当然垃圾的印刷厂会取得相反的效果。只所以跳过中间的制作环节是因为没什么可说的。因为这是你自己的软件操作和审美修养的问题,修片没有什么一定的规范,也不可能做出一套通用的动作来。但首先你必须做到看一张图片就可以知道他怎么制作的并且自己可以做出来。当然也有一些影楼特殊常用技巧比如祛斑,祛皱,液化这些在修图常用的功能。做图不能靠动作来完成,并且我坚持认为每张照片调图的风格也完全不同,不同的风格表达不同的意境。你如果没有什么审美基础的话,只能多参考比较知名影楼的作品,欣赏学习和总结他们的风格,多听客户的意见,侧面了解客户喜欢什么风格的后期。而不建议你学什么PS特效技巧。

 

回答3:

不要系统性的学,而要目的性的学系统性后期处理。

系统性后期处理就是更加流程化的后期处理

流程化的好处就是1,做完一步马上就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2,容易复制形成个人风格

人像摄影师就简单说下人像后期的系统性后期处理吧。

一:RAW处理阶段

1、整体曝光调整

2,、色温色调矫正统一

3、高光暗部修正

4、调整画笔局部色温曝光处理

5、二次构图

二:人像初处理(基本功)

1、面部皮肤非细节瑕疵处理(痘印、瘢痕等)

2、五官的后期处理

3、液化

4、皮肤细节处理

三:调色

1、HSL分色调整饱和度/明度/色相

2、增加色罩(单色色罩/多色色罩/不规则色罩/颜色查找)

3、色阶调整

4、肤色还原

四:锐化输出

1、调整图片大小

2、锐化

3、保存不同色彩空间的图片

其实人像前期的东西不是很多,主要就是用光:

和妆面服装背景搭配:

用光也好,妆面服装背景搭配也好,还是配色调色也好。都是为了你照片风格所服务的。听我一句话:没有最好的光线、妆面、背景、色调。只有最适合的光线、妆面、背景、色调。你要知道什么色调最适合你的片子。这是最最最重要的。

持续更新中

第一章色彩模型

很多初学者学摄影一上来就开始学技巧,别人PS的流程。但是有个最重要的东西完全不了解。

啥是RGB?啥是LAB?啥是CMYK?啥是通道?曲线是干啥的?直方图是用来看啥的?色阶和曲线有啥区别?

能问出这些问题的大都是你们色彩模型没了解

首先需要理解的是这个世界中的颜色的本质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红黄蓝绿青蓝紫,而是电磁波的波长。我们人为把某种波长的光赋予了一种颜色(大脑:“怪我咯?”)原理如下

70年代以来,由于实验技术的进步,关于视网膜中有三种对不同波长光线特别敏感的视锥细胞的假说,已经被许多出色的实验所证实,例如,有人用不超过单个视锥直径的细小单色光束,逐个检查并绘制在人体(最初实验是在金公和蝾螈等动物进行,以后是人)视锥细胞的光谱吸收曲线,发现所有绘制出来的曲线不外三种类型,分别代表了三类光谱吸收特性不同的视锥细胞,一类的吸收峰值在420nm外,一类在531nm外,一类在558nm外,差不多正好相当于蓝、绿、红三色光的波长,和上述视觉三原色学说的假设相符。用微电极记录单个视锥细胞感受器电位的方法,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即不同单分光引起的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的大小,在不同视锥细胞是不一样的,峰值出现的情况符合于三原色学说。

所以说红蓝绿三元光这理论并不是因为这三个波长的光很特殊,而是我们人眼恰好只能看这三种波长并且赋予了颜色,打个比方如果喵星人是智慧生物那么他们色彩模型就不是RGB(红绿蓝)而是RB(红蓝)。

这就是RGB的来源,RGB不只是我们人眼的工作原理,还是显示器的工作原理(为了照顾你们这些鱼唇的人类,我们喵星人就用不到三个颜色的显示器),也是相机的工作原理。

这个RGB模式是摄影里最基本的色彩模式,大部分相机感光元件的结构如右图。每个像素都有自己的颜色,然后CMOS读取数据之后再经过插值计算,把每个像素周围的8个其他颜色的像素里面的数字做下平均然后计算到一个格子里。此时这个格子里就有了三个数据,分别是红色光/绿色光/蓝色光。一张图片里每一个格子里都有三个不同颜色的数据,此时把每个颜色单独提出来做一张图,就是通道。(比如所有红色提出来按照亮度做一张图就是红色通道,一次雷比)

OK,以上的如果都理解了往下看,图像在数字化之后,每个信息都要经过量化才能存储,也就是一个像素里面的红色光亮到底有多少?用一个数字来表示的过程叫做量化。可以被量化就必须有个范围,规定了什么数字是最亮什么数字是最暗,我们都知道无光的情况是最暗,也就是0,那么最亮是多少呢?

电脑的存储结构是什么样的?大家都知道是二进制。也就是100101010这种结构的数。二进制的一位有两个数(1和0);二进制的两位有四个数(0、1、10、11);二进制的三位数有八个数。这里就引进了一个概念就是bit,也就是位。打个比方1-bit的数据有多少个数字?就是上面说的二进制的一位,两个数。2-bit就是四个、3-bit就是八个,规律就是N-bit含的数据量是2的N次方个。

好回来我们的照片,照片是多少bit的呢?常规上都是8-bit。也就是256个数字(0-255)相机拍的RAW是16-bit的图像,有65536个数字(0-65535)如此巨大的数据量并不能被显示器显示,这就造成了存储空间的浪费(显示器的通常都是8bit,也有10bit的专业显示设备)所以还是要转换到8-bit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