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上如何解释「犯贱」?

2024-11-10 12:02:42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犯贱”有时候是褒义词,形容对对方的关爱到了一定的程度、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方的行动和行为。

恋爱婚姻中,付出爱的一方表现得很明显,他们心里想的都是对方,做什么都把对方放在心上,有时甚至忽视了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就拿普通的一日三餐来说吧,付出爱的一方会想:买什么菜、怎样做才会合对方的口味,为了把菜饭做的让对方喜欢,他们甚至会使出浑身解数,不怕麻烦、不怕辛苦、不厌其烦的一次一次的去做。

尽管如此,他们精心做出来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可能还是不被对方喜欢,对方也许吃了一口就觉得不满意,放下筷子说出很挑剔的话,他们明明很累了,还是毫无怨言、陪着笑脸、说好话、哄对方,只是为了让对方消气、开心,这个时候,炒菜做饭的一方就是“犯贱”。

他们“犯贱”不是闲的没事干,而是他们的心中有对妻子或者老公的爱,只是他们的爱没有得到对方的理解和感恩,因为伴侣不懂得与人的相处之道,他们只是心安理得的享受伴侣的爱,却不懂得爱也是需要回报的,情感也需要维持平衡,他们在索取的同时忽视了自己情感的付出。

心理学简单来说就是遇到一件事,自己是怎么想的,别人是怎么想的,找到了双方的平衡点,情感就会平衡,相处就会很融洽。

“犯贱”在家庭里面很常见,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里面就有“犯贱”的成分,为了孩子付出一切,自己不舍得花钱、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孩子吃好的、父母吃剩下的、省下钱都给孩子留着上学、结婚等等,可是,孩子却不领情,有的孩子有时甚至对父母大呼小叫、摔摔打打,在孩子们的心理,觉得父母就是多此一举、多管闲事。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付出的很多很多,尤其是母亲,她们的心里都是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做出让他们难过伤心的事,他们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对孩子好、为孩子负责、为孩子着想,从某种程度来说,父母的行为就是“犯贱”的体现。

我个人认为:孩子到了18岁,父母就不要“犯贱”了,要减少对孩子的关心,一切都让他们自己去做决定,父母可以提出建议或者意见,但是要把决定权交给孩子,培养他们做一个有主见、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回答2:

不喜欢自己的人,却对他猛追不舍。在感情里,有些人就像“犯贱”一般明知道对方没有那方面意思还猛追对方,被称为“犯贱”。

回答3:

获得别人的关注。因为本身犯贱的层次就是在精神层面,那么如果出现这样的行为的话,我觉得还是想获得别人的关注。

回答4:

其实就是我们内心觉得自己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而且得到了之后就不会去珍惜了,这就是犯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