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Z中的总线速度,即外频,外频×倍频=主频。在CPU-Z界面上,总线速度或Bus Speed这一项是外频,Multiplier是倍频,核心速度或Core Speed是主频。外频、倍频、主频,是衡量处理器速度的首要指标。
HT总线,则是衡量AMD平台传输速度或带宽的指标,属于主板的技术参数。
HT总线是CPU到主板(北桥)之间的连接总线,基于南北桥构造,它与英特尔已经淘汰的前端总线(FSB)有点相似,但目前主流的HT 3.0总线的速度为4.8~5.2GT/s,已达到了FSB的3~4倍。在CPU-Z界面上,HT总线频率就是“前段总线”或HT Link。
中文版CPU-Z那个界面语言翻译得有此晦涩,但只要知道其所代表的技术指标就好,不必太在意。
HT:HyperTansport Bus超传输总线,AMD为了提高前端总线效能发明了HT技术(HyperTansport Bus 超传输总线),是AMD的CPU独有的连接技术,由于在AMD的CPU的EV6架构下,FSB仅为CPU外频的两倍,HT总线可以使CPU直连I/O但不必经过FSB,以提高总线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系统性能。
HT总线频率=外频*HT倍频
HT指的是CPU和北桥的通道带宽,这个通道与CPU和内存的通道没有直接的关系。内存带宽=频率*位宽/8,双通道533内存可以提供8.5GB/S的带宽,理论上可以满足1066的HT总线了,但这个8.5GB/S只是峰值带宽,但由于还存在着延迟与命中的问题,所以最好配667以上的内存才合理。
HyperTransport最初是AMD在1999年提出的一种总线技术,随着AMD64位平台的发布和推广,HyperTransport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
HyperTransport是一种为主板上的集成电路互连而设计的端到端总线技术,它可以在内存控制器、磁盘控制器以及PCI总线控制器之间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带宽。HyperTransport采用类似DDR的工作方式,在400MHz工作频率下,相当于800MHz的传输频率。此外HyperTransport是在同一个总线中模拟出两个独立数据链进行点对点数据双向传输,因此理论上最大传输速率可以视为翻倍,具有4、8、16及32位频宽的高速序列连接功能。在400MHz下,双向4bit模式的总线带宽为0.8GB/sec,双向8bit模式的总线带宽为1.6GB/sec;800MHz下,双向8bit模式的总线带宽为3.2GB/sec,双向16bit模式的总线带宽为6.4GB/sec,双向32bit模式的总线带宽为12.8GB/sec。以400MHz下,双向4bit模式为例,带宽计算方法为400MHz×2×2×4bit÷8=0.8GB/sec。目前K8处理器采用的都是Hyper-Transport 1.0规范,拥有800MHz及1GHz两种速度,最高可以提供6.4GB/s以及8GB/s的传输带宽。
HyperTransport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当数据位宽并非32bit时,可以分批传输数据来达到与32bit相同的效果。例如16bit的数据就可以分两批传输,8bit的数据就可以分四批传输,这种数据分包传输的方法,给了HyperTransport在应用上更大的弹性空间。
2004年2月,HyperTransport技术联盟(Hyper Transport Technology Consortium)又正式发布了HyperTransport 2.0规格,由于采用了Dual-data技术,使频率成功提升到了1.0GHz、1.2GHz和1.4GHz,数据传输带宽由每通道1.6Gb/sec提升到了2.0GB/sec、2.4Gb/sec和2.8GB/sec,最大带宽由原来的12.8Gb/sec提升到了22.4GB/sec。
当HyperTransport应用于内存控制器时,其实也就类似于传统的前端总线(FSB,Front Side Bus),因此对于将HyperTransport技术用于内存控制器的CPU来说,其HyperTransport的频率也就相当于前端总线的频率。
Front Side Bus,简写为FSB,前端总线.我们知道,电脑有许多配件,配件不同,速度也就不同。内存由于电气结构关系,无法象CPU那样提升很高的速度(就算现在内存达到400、533,但跟CPU的几个G的速度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于是造成了内存和CPU之间出现了速度差异,这时就提出一个CPU的主频、倍频和外频的概念,外频顾名思义就是CPU外部的频率,也就是内存的频率,CPU以这个频率来与内存联系。CPU的主频就是CPU内部的实际运算速度,主频肯定是比外频高的,高一定的倍数,这个数就是倍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