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推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四海同寒食 千秋为一人
王融亮
又是一个春草绿,又是寒食清明时。古老神奇的绵山。迎来了它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诗人卢象的《寒食》诗句,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寒食节是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原委。子推,是对介之推的尊称。他曾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历尽艰险,并割股肉为其充饥。重耳回国即位为文公后,封赏功臣竟忘了曾与他患难与共的这位贤臣。“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偕母上绵山隐居。后有人赋《龙蛇歌》为他鸣不平。其辞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雨露。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见《吕氏春秋》)。晋文公以看到这首歌才想到了介之推,便率文武随从上绵山寻找。为迫使子推出山,下令三面举火。但子推母子初衷不改,相抱被焚于一株大柳树下。晋文公为表示对贤臣的怀念 并铭记自己的过失,环绵上田封之以为介山,并下令在其母子忌日不许动烟火,寒食节即由此而来。《庄子·盗跖》载:“介之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之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屈原在《九章·惜往日》中吟咏道:“介子忠而立枯兮 ,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都是对这段历史的生动记述。
寒食节的确切时间,历来说法不一。南朝宋代范晔《后汉书.周举传》载:“太原一郡,旧俗 以介之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 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南宋周密《癸辛杂识》云:“绵上火禁,升平时禁七日,丧乱以来犹三日。”而被普遍认可的则是南朝梁宗怀《荆楚岁时记》所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另外还有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二日、三日之说。其实,寒食.清明早已成为一个节日。据战国时期吕不韦等人所著《吕氏春秋》说:第二年寒食节的翌日,晋文公又来到绵山上的那株大柳树下,发现这棵被烧死的树又奇迹般地复活了。他十分惊喜,便折了几根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这青青柳枝使他回忆起介之推割股时对他的希望:“我不求任何封赏,只愿您做个清明的国君。”于是晋文公又把这棵树封为“清明柳”,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寒食清明正值春和景明,是踏青旅游的大好季节。唐代诗人于鹄就有“马踏春泥半是花”,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有“寒食人家事踏青”之句。西汉刘向《别录》有“寒食踏蹴(踢球)”的记述。三国魏人王肃《器服要记》有寒食节植树纪念介子之说。唐代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有“秋千竞出垂杨里”的描述。东晋陆翙《邺中记》载:“寒食之日,作酿酪,又煮粳米及麦酪,捣杏仁煮作粥。”历代其它诗文中写寒食清明者也甚多。从中可见寒食节的活动除冷食外,还有踏青、植树、踢球、打秋千、扫墓等等,渐呈丰富多彩之势。
目前寒食清明将至,四方人士已策马驱车纷至沓来。他们或踏青赏景,或控幽访古,使一向空明静寂的绵山变得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山火焚烧的只能是介子的身躯,而他那忧国忧民,只讲奉献,不计名利的高风亮节却象绵山一样巍然屹立,万古永存。
春蚕估出不飞花寒食东风预留鞋日暮汉观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佳涵10堂韩红春城路暗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觉觉
寒食
作者: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