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确实与寺庙有很深的渊源,庙会就是在寺庙祭祀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上溯至远古时期,祭祀是一种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主要祭祀天地、祖先、自然神。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要聚集在一起,举办活动来渲染气氛,比如演奏乐器、表演节目、进献贡品、跪拜,等等,这就是庙会的雏形。
真正意义上的庙会形成,是在东汉时期,那时佛教传入中国,本土道教也逐渐形成,庙会与宗教活动结合起来,开始绽放出光彩。人们的宗教祭祀活动以佛教寺庙、道教道观为核心,聚集在庙宇周围,因此称为庙会。由于参加祭祀法会的人数众多,一些商贩由此在庙会周围兜售商品,街头艺人也表演一些歌舞杂耍,庙会也逐渐延伸出集市的功能。
庙会集市完全形成是在唐宋时期,当时佛教、道教达到了全盛,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宗教活动的名目繁多,如圣诞庆典、坛醮(jiào)斋戒、水陆道场,等等,在这些宗教仪式上又融入了许多娱乐性质的活动,如舞蹈、佛像出巡、戏剧等,这不仅吸引了信众观看,许多非信众也由此驻足。
随之出现的则是商品集市和游园市场的繁盛。商人小贩出售民间玩具和零食,假面具、泥人、面塑、拨浪鼓、吹糖人等,哄得小孩驻足忘返。同时也有生活用品集市供家庭妇女采购,锅盆碗箸,衣帽鞋袜,应有尽有,集市场面宏大,商品便于对比挑选,价格也便宜,是妇女们最满意的购物场所。此外,还有各类艺人杂耍,踩高跷、说相声、扭秧歌、布偶戏、数来宝、唱秦腔,等等,更是将场面烘托得热闹非常。人们还可以参与其中,玩一些街头套圈、猜谜等民俗游戏。庙会的商贩们也是流动的,赶完这个庙会,又到下一个庙会摆摊。
明清时期,庙会的主要功能已经由祭祀变成了集会,真正祭祀、参与宗教活动的人并不多,倒是前来购买商品、游玩的人们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庙会为什么叫“庙”会呢?
如此热闹喜庆的节日表演
和清净的寺庙有什么关系吗?
清·姚文瀚《岁朝欢庆图》
“庙”会是怎么来的
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而叫“庙”
小商贩们看到来寺庙烧香拜佛者多
就在外围摆起小摊赚钱
渐渐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
久而久之
“庙会”演变成了今天节日期间
尤其是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
我们讲过古代的“寺”和“庙”
在最初并不是一个概念
但“庙会”的地点包括各种宗教场所
佛教寺院、道观等皆在其中
古代“日中为市”,进行集市贸易
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
大造寺庙,佛菩萨诞辰等法会盛行
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
还形成了“庙市”
王大观《旧京环顾图》
民间VS皇家
汉代时,明帝为弘扬佛法
下令正月十五夜
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点灯的习俗
就由原来在宫廷中举行流传到民间
每到正月十五
城乡通宵达旦,灯火辉煌
“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
——唐·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明·上元彩灯图(局部)
这是由皇家传到民间的传统
而到了宋代以后
民间的庙会活动实在太丰富
杂耍、放鞭炮、货郎担、唱戏等等
景象热闹非凡
明代时大臣们为了取悦皇帝
特意将民间的街市情景搬到宫中
见惯了宫廷盛景的宪宗皇帝
见到民间街头的场景
觉得新奇,也有“与民同乐”的意味
便大加封赏了一番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
新年的习俗和欢乐的气氛
就在这样的上下相互影响下
保留发展到了现在
过春节就多出门走走看看
新年期间的上海玉佛禅寺
亦有新鲜活动,热闹非凡
礼佛祈福、游赏美景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