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摊丁入亩,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中国自古就有人丁税,成年男子,不论贫富,均须缴纳人头税。雍正实行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
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地主,是我国财政赋税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
摊丁入亩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从康熙年间辩论要不要实行,到雍正年间普遍推行,再到乾隆年间在全国完全实现,中间经历了半个世纪,这个过程表明,它的实现是斗争的结果。
2、火耗归公,说白了就是给官员增加饷银,就是当时所称的养廉。我国古代以银、铜为货币,征税时,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有一定附加费。此项附加费称"耗羡"或"火耗",一向由地方州县征收,作为地方办公及官吏们的额外收入。耗羡无法定征收额,州县随心所欲,从重征收,有的抽正税一两、耗羡达五六钱,人民负担甚重。
清代火耗征派量加大,除地方官吏贪得无厌,借火耗之由巧取豪夺外,还与清初官员实行低薪制度、允许地方官吏加征火耗补其不足有关。
州县官吏对多征的火耗也不也独吞,他们还要给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及其管家、门客送礼,而地方官员则要给中央衙门和大臣个人送礼。火耗的狂征,一方面腐蚀着整个官僚队伍,另一方面,加重着人民的负担,同时也影响了国家税收的增长。
3、官绅一体纳粮,也是对官员,士大夫阶级的一种强制管理,因为以前的制度是这一阶级是享有特权,不用交纳粮食税,不用服兵役的,后来雍正的这一举措打破了这一传统,也侵害了这一阶层的利益,所以雍正的名声才不是很好,因为正在的话语权都是在掌握在这些人手里的。
明朝200多年之后,官绅一直不纳粮,到了崇祯时期,因为天灾人祸,没钱了可以理解。然而,清朝雍正时期,立国才多少年?能有多少秀才?肯定不会超过20万。而且,雍正时期,国家也没打仗呀!为什么财政没钱了呢?实际上,是有一群人不需要任何劳动,就把钱拿到自己口袋里了,官绅一体纳粮也是为了养这批人。

拓展资料:
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是三大德政。实际上,如果是针对当时清朝所有人都这么执行,毫无疑问是不错的政策。
但很可惜,这是一个极度自私的政策,表面上是为国为民,实际上只是国家没钱养一批人,而把敛财主意打到官绅头上了而已。
参考资料:摊丁入亩-百度百科,火耗归公-百度百科,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