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现代文学所学知识谈谈对“以人为本”内涵的看法

2024-11-20 09:24:3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学是人学,以人为本才是硬道理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案例

  授课人:敖宏铭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1、理解杜十娘、李甲、孙富等几个人物形象;2、理解作者将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来加以刻画的方法; 3、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是人物形象及刻画方法。教学难点:在描写中表现感情。

  我的教学设计设想是1、唤起兴趣、唤起爱,学生才乐于学习。学前有感情分角色朗读——感性认识;导入听歌——审美欣赏,引起共鸣;疑问汇集,整理思考思路——重视每一个学生;注重学思引导,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之于生,还之于生,从学生实际出发。2、学习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对社会的阴暗面不回避,借教学需要表明正确的态度立场,注重学生的道德观、情感观调度。3、学习是多渠道的,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持续学力,有更多的创造和发展。

  教学课时我设计为1课时,要求学生事先要有充分的预习,我的教学准备设计是1、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并自己独立完成胶片上的预习检测;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早读时分角色朗读,并分析课文情节;3、讨论杜十娘的悲剧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依据是什么?教学方法:研究法。在充分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才进入到课堂学习中,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课堂教学中我首先营造教学的情感氛围,因为课文所演绎的故事是一个悲剧,在教学导入中,我选择一种最具体的方式——听《杜十娘》歌曲,歌词是 “孤灯夜下,我独自一人坐船舱,船舱里有我杜十娘,在等着我的郎。郎啊郎啊,你是否累得慌,你要是累得慌,给我十娘讲,十娘我扶你上竹床;郎啊郎啊,你是否饿得慌,你要是饿得慌给我十娘讲,十娘我给你做面汤;郎啊郎啊,你是否想爹娘,你要是想爹娘给我十娘讲,十娘我陪你回家乡。十娘啊杜十娘,手捧着百宝箱,纵身跳进滚滚长江,再也不见我的郎……”在听完这凄婉动人的歌曲之后,学生们都沉浸于其中,为杜十娘的痴情而震撼,为杜十娘的温情而折服,为杜十娘的离去而感伤。杜十娘是一个怎样的人?不用教师询问,学生就已经开始思考了,最起码感性的理解已经产生。

  第二步我请各学习小组组长展示本组对课文故事情节的分析结果,要求事先写在胶片上,投射出来,并讲解这样分析的原因。经大家讨论统一,完成对课文情节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引导,请各学习小组提出阅读疑问,我归纳出来,并理出逻辑顺序,展示给学生(教师快速记录在黑板上):(要求教师在备课期间,要充分备学生,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出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并事先根据问题的性质有一个大体的分类、顺序的预测)(补充:相较而言,上第二次课比上第一次课时自如、发挥到位得多)

  归纳如下:(括号内文字为教师当堂解说的要点——提出疑问的理由)

  1、杜十娘为什么要从良?(理由:杜十娘是“曲中第一名姬”,所谓事业如日中天,收入可观——百宝箱是个明证)

  2、杜十娘有那么多钱,为什么不自己买自己?既然与李甲真心相爱,为什么要隐瞒自己的财产,想尽办法让一贫如洗的李甲筹措赎金?(理由:百宝箱里何止三百两;杜十娘在李甲筹措无果,而时间又过半的情况下,只拿出一百五十两碎银子,还夹在锦褥中,谎说是多年积攒的全部家当,存在欺骗的爱情是不是真正的爱情)

  3、文中出现百宝箱的描写有四次,前三次都写道“封锁固然”,做了夫妻了,为什么还要隐瞒?李甲哭告转卖(送),其情可悯,不能说李甲没有真爱,为什么杜十娘还不以实情相告,以示自己转危为安?(理由:如果李甲不为父命、经济所困,他应该还是爱杜十娘的。如果有用度的费用,李甲又怎会割爱呢)

  4、为什么要孙富兑足了千两银子后才“怒沉百宝箱”?后来李甲痛悔了,杜十年为什么还要“怒沉百宝箱”?(理由:既然绝望了,并看见李甲面有喜色,转爱为恨,为什么还要让李甲得到那一千两的赎身银;如果还有爱,为什么不给李甲一个悔过的机会)

  5、拥有“百宝箱”还可以慢慢求索,杜十娘为什么非要自尽?(理由:我们可以为她设想出不下四条的出路——另嫁他人;重操旧业;隐姓埋名;开创产业。)

  6、文章中有一个始终没有出现的人物——李布政,他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作为封建家长,他对李甲的影响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联系《祝福》的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思考,注意温故知新)

  在引导学生讨论之前,我简单补充几个“民俗”, 把当时明朝时期的社会现实摆谈出来,当然对于社会的黑暗面,我们做教师的难免在课堂上不好解说,但为了课文讲解需要,我也大胆地做了必要交待,态度鲜明,立场分明,如:关于“妓女”这一社会现象及古代妇女观的介绍,我点明妓女在明代是合法、公开的,但被否定,当代中国继承古代否定的优良传统,又用法律来禁止;古代妇女观要求未嫁要贞,夫死要节,遇暴要烈,这在我们所学的课文如《祝福》等文章都有不同程度的印证。再有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原始积累时期金钱对人们价值观的改变,我引了杜十娘的归家计划来说明;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明,由此简要评说李甲、孙富、老鸨、柳遇春、谢月朗等人。在这一段讲解中学生们都很有热情地听讲,也有个别同学爱热闹地时不时补充两句,对于认识观不明朗的,我都及时给予了纠正。

  在补充完这些必要的内容之后,我的第三步就是把课堂的讲授权力交给学生,以拍卖问题的方式由学生互答,自教来完成以上提出的疑问,当然要形成竞争,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解答题目多、准、透者为优胜者,给予小组表彰,激发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索的兴趣。我还让学生清楚:钱中书说过,散文是对生活的感悟悟出来的。那么我们对人物形象的评说也应是借助于对课文中语言的感悟悟出来的。我要求解答的学生在文中勾画出相应的语句,加以分析说明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品味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的风格。这一设计,一石三鸟。意在多方位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1)捕捉阅读信息的能力;(2)揣摩语言艺术特色的能力;(3)掌握鱼儿离不开水的方法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而这些活动的进行恰与教学设计中讲文字与讲文学结合相一致。能够较有实效的帮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把阅读理论与阅读方法进行整合,使阅读赏析的思路处于良好的可输入、可输出状态。充分体会个性化的语言对塑造人物鲜明性格所起的作用及反封建的主题。六个问题都得到了圆满的答案,这里我就不一一列数。

  值得一提的是对杜十娘的选择问题,同学们在认识上有分歧:绝大多数同学达成一致,认为杜十娘选择与百宝箱共沉江底是因为对爱情的执著不愿妥协,对爱情的绝望不愿苟活于世。而个别思维活跃的同学则否定了这一说法。三班的杨靖雯大胆地提出:杜十娘不是因为选择爱情而不得才跳河明志的,而是选择自由而不得绝望而死,李甲只是她获得自由的跳板。她解释道,“像杜十娘这样的名妓,能够声震教坊,所交往之人非富即贵,要么权倾一世,财比陶朱;要么貌比潘安,风流倜傥。而且她阅人无数,怎么可能为了一个财力不足的太学生而寻死觅活。选择李甲是因为他的软弱无能,可以从李甲处获得真正的自由……之所以没有实现计划,是因为半路杀出个孙富,在逃脱无望的情况下,她只好和她的百宝箱一起毁灭……”杨靖雯谈自己的见解时,妙语如珠,情感倾注,咄咄逼人,讲完之后,眼神高傲,很满意自己的理解,周围同学掌声雷动,叫好频频。我当时也被镇住了,不知从何说起。我在听完她的发言之后,一边整理思绪,一边对学生么说:“同学们,在分析人物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忽略了人物生活的那个时代,也不能忽略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有谁能把杜十娘生活的社会现实再给大家描述一下?”当其他同学描述社会现状的时候,我很快整理了思路,我继续讲到:“请同学们想一想假如杜十娘并不是真的爱李甲,仅仅是为了自由,那么她嫁给李甲或者孙富又有什么区别呢?杨靖雯说:“有区别,李甲因为父命会先回家周旋,留杜十娘一个人在外居住,李甲再回来接杜十娘时,杜十娘肯定消失了,孙富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跟了孙富,一介商人,精敲细打之人,怎么可能给杜十娘自由……”有同学马上起来反驳“孙富浪荡子也。贪图美色之人,妻妾成群,对杜十娘也会有喜新厌旧之时,等杜十娘被抛弃时不就是她货真价实得到自由之时吗?”“对”,我补充道,“李甲在爱情与亲情面前他选择了亲情,孙富给李甲的一千两白银,不是卖身钱,而是转赠的好处费,事实上,杜十娘是自由的。李甲拿了一千两是奔着亲情去的,他有错吗?杜十娘与李甲相爱一年,把终身相托,付出了真情,在爱情与生存上她选择了爱情,并为爱情而不得毅然了结性命,为什么一个风尘女子经历了那么多的离合悲欢,而在这次别离中看不开呢?究竟是谁之过呢?”学生们议论纷纷,课堂上气氛极为活跃,我请各学习小组的代表发言,小组内成员可以补充,大家学力充足,兴趣高涨。最后达成共识:是以李甲之父李布政为首的封建家长制、封建婚姻制度造成了这起悲剧。不管李甲怎么做,他们的爱情悲剧是迟早的问题。我们在同情杜十娘的遭遇的时候,也为杜十娘的爱情观所感动。在杜十娘这个人物形象分析过程中,我和学生都有了很深的感触,深深体味到在描述中的感情的流动。大家无论是在情感体验上还是在语感训练中都增加了经验,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高。乘热打铁,我又要求学生下课可以把自己的发言整理一下,写成评论性小品文,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好,落实学生由说到写的转化练习,课文讲解在意犹未尽中结束。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直观的才是印象最深刻的。我尽量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关注学习小组间的合作与分工,对好的成果及时表扬,让每一个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都找到自己的价值。总之我设想着把课堂建立成一个师、生、本互动的三维立体教育教学课堂,而且希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把学生自我建设的不懈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因为我始终认为:文学是有感情的历史,知史可以鉴今;文学是人学,以人为本才是硬道理。

回答2:

参考一下......

http://baike.baidu.com/view/93347.html?wtp=tt

回答3:

人是万物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