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电视上经常会看到古代时候的上元节,都是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男子和女子都在集市相遇,然后两人相约在石桥之间。大家一定很是羡慕古代夜晚的热闹非凡。但事实上,这样热闹非凡的场景并不是每天晚上都有,一般都只出现在元宵节这样比较重大的时候。
古代的宵禁是为了不让人们在晚上在外活动,特别是在打仗的年代,宵禁要求会非常的严格,主要还是担心敌人利用晚上进行突袭。同时宵禁也是为了防止那些难民在晚上突然进入城中,那整个城池的治安都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因为你不知道敌人都没有混在其中。古代的每个街道上都会有一个鸣街鼓,鸣街鼓就是为了提醒人们宵禁开始和结束的一种提示,只要到了宵禁的时间专门人员就会敲响鸣街鼓,人们听到以后城门就会关闭,百姓也都陆续回家。古代时候只有在白天可以看到街上热闹的情况,如果到晚上就好像就成了无人居住的城池。
晚上在城中活动的人越少越好,如果有人还在街上官兵会分不清这些人到底是友军还是敌人,有可能一个不小心就带来不小的祸事。如果在和平年代,首先注意的就是盗贼,有些时候街上会出现专门负责打更的人,这也是古时候真实存在的一件事,除了告诉百姓小心火灾,还有一种意思就是小心盗贼和小偷。
只是到古代后期的时候,宵禁又比较严格了,而且制度还更加森严了。一更就禁止出行,如果还有人在街上走动就要被罚鞭刑,越晚鞭刑的次数就越多。
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古代晚上很不安全,没有路灯就很容易被人打劫或者伤害,为了控制这种现象,只能宵禁了。
晚上容易出现盗贼等社会不稳定现象,实行宵禁可以保障百姓的人身财产安全。
因为晚上外出不安全,经常有盗贼出没,为了保障百姓性命安全,所以需要实行宵禁。
古代实行宵禁,是怕打仗的时候分不清敌我双方,而怕百姓被误杀,后来是为了预防盗贼,除了晚上巡逻的人之外,其他人夜晚出行,是非常可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