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尉这个官自秦朝起,到明朝废止。是县令的属官,就类似于现今的县政法委书记、县公安局长的官。
至于手头有多少兵,数量是根据所在县的情况分配的,唐宋的县有很多种,分京县、畿县、望县、紧县、上县、中县、下县,京、畿、望、紧指的是县所在的位置,比如京畿、要地,上、中、下是按人口的数量区分的,一个县县尉人数设置,即京县六人,分判六曹,畿县、上县二人,中县以下则为一人。
不是边镇的县一般是没有兵的,手下也就是衙役,相当于今天的执法人员。又叫“三班衙役”——快班、壮班、皂班,快即捕快,负责抓差办案;壮(一曰步),由少壮组成,相当于司法警察;皂及皂隶,负责站班跟班和杂役,也就是机关门卫兼保安。具体人数以中县为例,门子2人,皂隶16人,马夫12人,捕快8人,轿夫与伞扇夫7人,灯夫4人,库卒4人,仓夫4人,民壮50人。衙役手下还可以带3.4个“白衙”,就相当于临时工,没编制的。所以平均一个县县尉实际统领能有三、四百人。
县尉是官,有品级的,是国家正式编制,县令是无权改动的。
都头一直是军职名。唐中期诸军统帅之称,后为一部军队为一都的长官之称。唐僖宗时,当权宦官募神策新军五十四都,各都长官称都将,亦称都头。
北宋的“都头”,是部队的正式官衔。低级军官,隶属于指挥使,相当于现在的连长一样,和县尉分属两个系统。
楼主应该是看《水浒》?
那里面的“都头”是一县捕头的尊称,捕头就是三班衙役中快班的头,也就是今天公安局刑警大队大队长,明显低县尉一头。
水浒中一些官职是对不上时代的,比如说“提辖”,就是南宋才设立的
县尉官大
县尉就等于后来的铺头,现在的公安局长。所以也就几十人.
北宋时在县里,都头是县役的通称,即凡是县里的衙役,都可以称为都头。这是借用禁军中的“都头”一词,以对县役们表示尊重。
“都头”军职名。宋代于禁军中设都头、副都头,其职位低于指挥使。“都”是一个军事单位。
一般以50人为队,2队为都,5都为营,5营为军,10军为厢。营又通称为“指挥”,是作战的基本单位。
都头本是军职名,宋代于禁军中设都头、副都头,其职位低于指挥使。宋代州县里如果有称作都头的,实际上是指捕头。
县尉是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与县丞同为古时县令(或县长)的首要辅佐官吏,品级根据县的大小,由从八品到从九品。权责一般包括抓捕贼盗、维护治安等“武职”。依县之大小,县尉的数量不一,大县可能有两个尉。
县尉是捕头(即县里都头)的上级,至于手下有多少人,那要看县的大小实际情况了。
县尉官大
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政法委书记兼公安局长,是主管一县捕盗、治安等刑事、司法事务的官员,品级一般略小于县丞,也是县令的副手之一,一县的第三把手。不掌兵!
都头,军职名。唐末都将的别称。北宋禁军职务也泛指捕快头头,相当于警队队长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