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有关商鞅的一篇文章,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原文:《资治通鉴》周显王 姬扁 十年 (公元前358年)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译文:新法推行了有一年之久,秦国人有上千人认为新法很不方便,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之所以不能推行,是因为上级触犯了新法,太子,是大王的子嗣,不能用刑,要用劓刑处罚监督他的老师赢虔,要用黥刑处罚他的老师孙贾。”第二天,秦人都开始遵纪守法了。
看了这段文字总有一种鼻子发凉,脸上火辣的感觉,劓刑是一种削去鼻子的刑罚,黥刑是在脸上刺字的刑法,商鞅用这两种刑法对待太子的老师,是不是有点过了,毕竟商鞅从魏国到秦国实行变法,根基还没站稳,虽然秦王给你这个权利让你变法,但是毕竟二人都是太子的老师,按照官场的逻辑,你就罚一些俸禄,降降官职意思意思就行了,再不济让人赏他们几十杀威棒,他们不但不会恨你,兴许还会记得你这份恩情。
商鞅却反其道而行之,对太子的两位老师施以重典,赢虔鼻子被削去,孙贾脸上被刺字,二人以后还有什么脸见人啊,看来商鞅是要把他们往死里整,这不但得罪了太子,也得罪了赢虔等文官利益集团,这样以后还怎么在秦国混,究竟商鞅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
要了解商鞅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就要从商鞅其人其事说起。
商鞅为公叔痤效力,公叔痤临终前向魏惠王举荐商鞅,却被拒绝。
商鞅,本名卫鞅,魏国人,但是在魏国没什么名气,魏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变法的传统,魏国的李悝在魏国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实行变法,主要内容是废除井田制,实行法制,改革军事制度,变法让魏国迅速强盛起来,也为后来其他各国的变法奠定了基础,商鞅便是在有变法传统的魏国成长起来,他在公叔痤身边四年效力,深得公叔痤赏识。
突然有一天,公叔痤病重,他向魏惠王举荐商鞅,说此人有通天彻地的才干,请大王封他为太子的侍从官,将国家大事交给他,魏国当时人才济济,商鞅这个名字魏惠王听都没听说过,以为公叔痤是病糊涂了,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公叔痤又对魏惠王说:“你不用商鞅的话,就一定要杀了他,否则日后他到了其他国家,必成魏国的祸患。”魏惠王还是不信公叔痤,拒绝了他的好意。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公叔痤一生为魏国效力,先国家而后自己,可惜遇到了一个不识时务的君王,这也为后来魏国的危局埋下了伏笔。
公叔痤将对魏惠王说的这番话告诉了商鞅,按理说商鞅知道自己可能被杀,应该逃之夭夭,但是商鞅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赌徒,他认为魏王既然不看重他,证明他在魏国也没什么威胁,自然也没有逃跑的必要。
他留在魏国,是想等一个机会,就是要证明自己了不起,自己有公叔痤所说的人生价值。
但是公叔痤去世后,商鞅在魏国的日子并不好过,魏惠王正眼都没有看他一眼,让他日渐心灰意冷,难道自己满腔的抱负没有施展的空间了吗?
秦孝公颁布招贤令,商鞅几经周折终于得到秦孝公信任,开始变法
正在这个时候,秦国发生了一些故事,秦国的先人是替周天子养马的,后来因养马有功,得到了周朝的封赏,获得了一亩三分地,因此立国,但是秦国在战国中期却十分弱小,因为奴隶制余孽未除,封建制度发展缓慢,还被各诸侯国认为是夷狄之地,统治阶级内部为了权利不断纷争,外部通过变法强大的魏国对秦国虎视眈眈,可以说秦孝公上台之后,留给他的是一个烂摊子。
战国时期什么最贵,当然是人才,于是秦孝公颁布了招贤令:有人才能让我秦国强大起来的,我愿意给他高官厚禄,还分他一部分土地。
商鞅听说了秦孝公的招贤令,决定去赌一把,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就意味着自己要背叛自己的祖国,但是战国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只有强者才能生存,这也造就了商鞅偏执型的赌徒性格,商鞅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但是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般顺利。
商鞅先跟秦孝公谈帝道,但是秦孝公并不感兴趣,帝王之道企求的是长治久安,现在秦国内有外患,并不适用,秦孝公听了直打哈欠并且辱骂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五天后,商鞅又跟秦孝公谈王道,王道讲究的如何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如何采取行动安抚臣民,秦孝公对此并不感冒,又通过景监指责商鞅。
两次与秦孝公的会谈都没见成效,换做是其他人早就把商鞅炒鱿鱼了,但是好在秦孝公有求贤若渴的耐心,商鞅有景监在秦孝公耳旁说好话。
其实商鞅此举也有其用意,一是收集秦孝公的信息,揣摩秦孝公的心思,二是通过循序渐进,让秦孝公慢慢接受他的意见,三是权衡利害关系,找出适合秦孝公接受他的方法。
但是即使是有景监这条路子,如果再不能让秦孝公接受自己的变法政策,其他六国断不会接受一个背叛自己国家的人,商鞅就会走投无路。
于是,商鞅把宝押在了这最后一次会面,向秦孝公提出,要用霸道对秦国进行变法,秦国一定会强大起来,这一次商鞅又赌对了,秦孝公与商鞅一拍即合,秦孝公封商鞅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是一场利益的重新分配,商鞅赢了最重要的一次赌局,赚的盆满钵满
但是变法看起来轰轰烈烈,却应者寥寥,怎么办呢?商鞅马上在南门颁布法令:谁能把三丈高的木头扛到北门去,就可以领十两金子。众人看完议论纷纷,但是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果然有人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奖励了他十两金子,于是一时之间,商鞅言而有信的名声便响彻了秦国。
民间热烈响应了变法,但是贵族们却不吃他那一套,因为他的措施中,奖励军功这一条,侵犯了许多贵族的利益,让平民有了与贵族平起平坐的通道,他们视新法为无物,到处惹是生非,商鞅需要来个杀一儆百,以敬效尤。
正在这个时候,太子犯了法,太子身份尊贵,当然不能惩罚,于是他便将锐利的目光投向了太子的两位老师。
变法其实是改变了秦国的利益分配方式,也就是动了贵族的奶酪,商鞅决定要赌就赌一把大的,就是对两位老师重罚,以后自己就能在贵族面前树立威望,做大王的,最怕的就是底下的人结党营私,商鞅此举也是为了让自己孤立,这样就成不了什么气候,影响不到秦孝公的王权,秦孝公也会放手让他去干,自己功劳越大,以后得到的荣华富贵就越多,还有封地的奖赏。
在那个战国乱世,哪管什么仁义道德,生存才是王道,要不孔子的以仁义治理天下的思想怎么那么不受待见,就是不适合当时的发展潮流,商鞅应该也知道秦孝公把他当做皇权的化身,让他去做一些得罪人的事,就像明朝的魏忠贤一样,只有对贵族狠一点,他才能稳定自己的权利地位,因为他的权利地位是秦孝公暂时给他的,并不长久,如果做的不好,不但变法难以推行,自己功成名就的希望将十分渺茫,但是这也是一招险棋,一旦商鞅失去了秦孝公这座靠山,他得罪的贵族将会寻机报复,等待他的将是万劫不复。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这或许就是商鞅一生的信仰。
秦孝公的赏识,让他甘愿做地底下做着黑暗之事的树根,让秦孝公这棵树沐浴的温暖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后来商鞅又做了一件令人错愕之事,彻底地断了他的后路。
公元前340年,商鞅志得意满,开始对他的祖国魏国亮家伙了,起兵攻打魏国,在交战之际,因为商鞅与魏国公子卬以前是好朋友,商鞅邀请公子卬一起喝酒叙旧,暂时罢兵,公子卬赴约,谁知道商鞅突然翻脸不认人,把公子卬活捉,公子卬十分惊愕,想不到以前亲密可爱的小鞅鞅,如今变成了吃里扒外的白眼狼,消息很快传到了魏王耳中,魏王一拍脑袋,早知道就听公叔痤的话,杀了商鞅,就不会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了,无奈之下,魏惠王只好将河西之地600里送给秦国,以换取短暂的和平。
商鞅将背叛进行到底,这次他又赌赢了,并赚的盆满钵满。
此战过后,商鞅因为战功卓著,得到了於商之地十五个城邑的封地,封号商君,所以卫鞅改名为商鞅。
商鞅输了最后一次赌局,也输掉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正当商鞅志得意满的时候,也正是他黄泉路近之时。
赌场上从来没有只赢不输的道理,即使出老千,也有被剁手的那天。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商鞅失去了权力地位的保护伞,许多贵族此时已经磨刀霍霍,他们推举公子虔作为代表,向秦惠文王进言,说商鞅有谋反的意图,此番谣言正中秦惠文王下怀,他刚上位,必须立威,也必须平复多年来贵族的积怨,否则自己的皇帝宝座就会坐不稳,因此他必须杀了商鞅。
商鞅得到小道消息,开始逃亡之路,他想回到魏国,可是以前他背信弃义,魏国人早就看他不顺眼了,没杀他就不错了,怎么可能让他回到魏国,他换了个方式,跟魏王说想通过魏国到其他地方,也被拒绝了,他现在连旅店都住不了,因为他没有秦国的身份证明,而住店需要身份证明的这条法令正是他颁布的,不得不说是极大的讽刺。
走投无路之下,商鞅又回到了自己的封地,或许他打赌自己以前对秦朝有功,至少还能暂时性命无忧,但是这次他赌输了,秦朝的士兵已经埋伏好了,等待他的将是血雨腥风。
商鞅以前的赌徒生涯,几乎完胜,但是这一次赌输,却直接要了他的命。
公元前338年,商鞅被车裂,也就是五马分尸,他的全家受到牵连,因此丧命,商鞅这次赌掉了自己的生命,或许他在得罪了贵族权力集团的时候,他就想到了有这么一天,但是以他偏执型的人格,宁愿在有生之年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也不愿苟延残喘地活在乱世之中,他就像一颗流星划过天际,却留下了霎那光芒万丈的芳华,商鞅死后,他的变法继续推行,秦国最终通过变法强国,发生了“技术爆炸”,最终灭掉了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因为当时秦国发展停滞不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秦国贵族集团把握了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商鞅想要获得秦孝公的重用,必然要作为出头者为秦孝公主张变法改革。
因为商鞅希望秦国能够得到发展,所以推出商鞅变法,对秦国贵族集团的利益造成了很大的触动。
因为历史上的商鞅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他想要改革,想要使秦国变得越来越好,所以不惜得罪秦国的贵族集团
因为商鞅力主推行的政策触犯了秦贵族集团,他主张不论出身,以军功提拔,平民是欢迎的,可以凭军功实现阶层迁跃,对于那些贵族没有好处,只会削弱权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