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科学》总复习
第一章
1. 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2.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3. 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 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5. 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6.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7. 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
8. P12探究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双耳效应)
9. 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10. 声音的三要素:(音调不可以改变,响度可以改变)
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
(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 dB) 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11. 防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12. 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3. 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和方向):带箭头的直线表示
14. 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水、玻璃里都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3х105千米/秒。光年(距离单位)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
太阳光(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等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还有红外线、紫外线为不可见光。
15. 物体的颜色:由物体表面反射(不透明物质)或透射(透明物质)的色光来决定。
判断依据:白色能够反射所有色光,物体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不相同的色光,若物体不反射任一色光,则物体呈黑色——注意:物体的颜色在不同的光线下颜色不同!
16. 光的反射:一束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射回来的现象,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定律: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入射角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光路是可逆的。
17. 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空气中角度最大)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当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18. 平面镜成像特点:虚象(虚线表示);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方向相反。——以镜面为对称。
19. 平面镜的应用:可以成虚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
20.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及光路图——区别:
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有两个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应用(P24)
倒立或正立 实像或虚象 放大或缩小
U>2f f
f2f 倒立 实像 放大 幻灯机、投影机
U=f 无 无 无 无 /
U
22. 视觉的形成:物体反射的光经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23. 眼疾:近视(戴凹透镜)、远视(戴凸透镜)、色盲。
24.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25. 人们获取、处理信息的途径:外界事物→感觉器官(感应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大脑)→传出神经→效应器。
第二章
26. 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
27. 机械能:动能(运动着的物体所具有的能)和势能(物体被举高或发生形变多具有的能)。
28.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被选作标准的物体。选择不同参照物,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也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9. 运动(按运动路线: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按速度是否改变: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0. 速度: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意义: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单位千米/时)
31. V=S/ t S=V t t =S/V
32. 1m/s=3.6km/h 1m/s意义:物体在1秒内通过的距离为1米。
33. 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
34.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测量工具:测力计(实验室常用弹簧秤),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越大,弹簧秤伸长越长)
35. 力的单位:牛顿(牛),符号:N
36.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改变一个要素,效果就改变)可以用力的图示(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出来。(注意:不要忘记标出单位线段表示力的大小)
37. 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施力物体:地球;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水平仪),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 m g m= G / g g = G / m )
g=9.8牛/千克: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
38. 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物体会产生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固体、液体、气体都会产生摩擦力)
39. 增大有利摩擦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变滚动为滑动
减小有害摩擦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加润滑剂
40.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1. 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速度大小,运动方向)的性质。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固体、液体、气体,运动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
42. 二力平衡:一物体在两力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同物、同线、等大、反向(知一个力求另一个力,判断二力是否平衡)
结论:如果物体不受外力或二力平衡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如果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则不受外力或二力平衡
第三章
43. 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的生长时期,这些周期构成了动物的生命周期。
44. 变态发育:变态:两栖类(青蛙)
完全变态: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受精卵:蝴蝶、苍蝇、蚊子、蜜蜂
不完全变态:受精卵→幼虫→成虫→受精卵:蝗虫、螳螂、蟋蟀
45. 精子和卵子(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受精卵(新生命的起点)的过程,叫受精。
46. 男性生殖系统:睾丸(最主要生殖器官,产生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
47. 女性生殖系统:卵巢(最主要生殖器官,产生卵子)、输卵管(受精场所)、子宫(胚胎发育场所)、阴道。
48. 母体和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进行物质(营养物质和氧气)交换。
49. 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
(青春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标志:男性出现遗精;女性出现月经)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以外的男女差异。 男:声调较低、喉结突出、长胡须;
女:声调较高、骨盆宽大、乳房发达。
50. 青春期特点:① 出现第二性征 ② 生殖器官发育并成熟 ③ 内脏功能日渐健全
51. 有性生殖:通过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52. 受精方式:体内受精(昆虫、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体外受精(鱼类、两栖类)。
53. 胚胎发育方式:胎生(哺乳类);卵生(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假胎生(卵胎生)。
54. 无性生殖:无需经过精子和卵子结合,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草履虫、变形虫)和出芽生殖(水螅)
55. 种子的基本结构:种皮和胚。胚又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四部分组成。胚是新植物的幼体。
56. 种子(按有无胚乳):有胚乳种子(营养在胚乳内)和无胚乳种子(营养在子叶内); (按子叶数): 单子叶植物 和 双子叶植物。
57.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充足的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58. 花的结构(P97)——主要结构:雄蕊和雌蕊
59. 传粉(花药上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自花传粉;异花传粉(虫媒花、风媒花);人工授粉。
60. 无性生殖:孢子生殖;营养生殖
(主要:分根、压条、扦插、嫁接。)
第四章
61. 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转),特点:自西向东转动,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转;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转。周期:约24小时(1天)。效应:昼夜更替现象;日月东升西落。
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转),特点:自西向东转动,地轴倾斜指向北极星。周期:约365.2422天(1年)。效应:四季变化、昼夜长短、极昼极夜、日食月食现象
62. 晨昏线:晨线,黑夜到白昼的界线(日出线);昏线,白昼到黑夜的界线(日落线)。
63.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东早西晚)
64. 时区:把全球分为24个地区,每一时区为150经度宽。
65. 区时: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并为全时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本初子午线为中时区,1800经线为东西十二区,区时相同,日期不同。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一天的开始。
注意:现实生活中使用的一般都是区时。“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1200E的地方时);“北京的时间”为1160E的地方时;东西十二区以1800经线为中央经线,区时相同,日期相差1天。
区时的计算:东加西减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直射纬度的太阳高度为900,并向两侧逐渐减小)
日变化:正午最高,晨昏最低——地球自转
季节变化:夏季高,冬季低 ——地球公转
关系:杆影随太阳高度的改变而改变(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
66. 节气的划分依据(北半球):四季更替周期
春分(3月20或21日): 赤道00 全球昼夜等长
夏至(6月21或22日): 北回归线23.50N, 昼长夜短(白昼最长),
北极圈及以北地区(66.50N以北地区)极昼
秋分(9月23或24日): 赤道00 全球昼夜等长
冬至(12月21或22日): 南回归线23.50S, 昼长夜短(黑夜最长),
南极圈及以北地区(66.50S以南地区)极昼
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根据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从低纬到高纬逐渐减少),以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为界,分为五个热量带:
北寒带:(66.50N—900N)——有极昼、极夜 热量最少
北温带:(23.50N—66.50N)
热 带:(23.50N—23.50S)——太阳直射 热量最多
南温带:(23.50S—66.50S)
南寒带:(66.50S—900S)——有极昼、极夜 热量最少
67. 历法: 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
阳历(最常用):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依据
——公历(年、月、日、星期):400年中插入97个闰年(366天,多2月29日)
阴阳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并结合地球绕日公转周期。
——农历(年、月、日、节气):19年中插入7个闰月。
68.地球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地核(内地核、外地核);地幔(下地幔、上地幔);地壳。其中,软流层位于上地幔;(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并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形成海沟、海岭、巨大的山脉(分界线),所以板块边界(地壳活动最频繁的地方)多火山、地震。火山、地震的分布: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区。
69.陆地表面地形由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构成,是内力(火山、地震)和外力(风、流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起主要作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外力使地面变得平坦。
人们用等高线把它们表示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70.火山:由火山锥、火山口、岩浆通道组成。
火山喷发物:气体、火山灰、熔岩流组成。
火山的坏处:毁坏交通、淹没农田、引发火灾、危及人类生命;
火山的好处:火山灰能为农田提供有机肥料,火山口富集大量的矿产,提供温泉等。
语文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练习
一、 听力题(8分)
听老师读小小说《白雪塑像》后,就人物形象和中心内容设计两个问题并回答
1、
2、
二、 基础知识及运用
3、按课文内容填空(14分)
(1)《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作者是 , 作家,节选《 》一书。
(2)《丑小鸭》的作者 ,是 著名的童话作家,他著名的童话作品还有
、 。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忧郁的句子里需要镇静: ,
。”这是俄国诗人 的诗句。
(4)“山际见来烟, 。”是吴均的诗句。而“ ,明月来相照。”是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
4、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 确凿(záo) 骇人(hái) 伫立(zhù)
B 菜畦(wà) 泥泞(nìng) 泯然(mǐn)
C 蝉蜕(tuì) 讪笑(shàn) 女佣(yōng)
D 花圃(pú) 白颊(jiá) 环谒(yè)
5、下列不含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 和霭 尴尬 收剑 来势汹汹
B 脑髓 嫉妒 书塾 直窜云霄
C 签赏 舜息 骊歌 芳草萋萋
D 仲胀 涉足 幽寂 却道无妨
6、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人迹罕至(稀少) 宿儒(久于其事的) 攒聚(聚积)
B 人声鼎沸(开水) 觅食(寻找) 知交(交情)
C 来历不明(清楚,明白) 敛起(收拢) 世隶耕(属于)
D 天之涯(边际) 泯然(丧失) 环谒(拜访)
7、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的词语恰当的是( )(2分)
一块雪, 地面,用一枝短棒 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 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 住了。
A 扫开 露出 支起 撒 系 牵 看 拉 罩
B 推开 露出 竖起 掷 系 拉 望 牵 捉
C 扫开 显现 支起 抛 牵 牵 望 拉 捉
D 推开 显露 竖起 扔 牵 拉 看 牵 罩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老和尚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了。
B 雄吐绶鸡把自己吹得像一条鼓满了风的帆船,气势汹汹地向他走来。
C 第二天早晨,他们马上注意到这只来历不明的小鸭。
D 寿镜吾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律,但也不常用。
9、仿写(4分)
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三、 现代文阅读
(一)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英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0、选项填空。(6分)
A 静态描写 B 动态描写 C 植物 D 动物 E 由下到上 F 由上到下
两个“不必说”前者写的是 ,属 描写,按照 的顺序描写;后者写的是 ,
属 描写,按照 的顺序描写的。
11、从详略的角度看,两个“不必说”写的景物属 写,泥墙根一喧的景物属 写。(2分)
12、仿照“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造一个句子。(3分)
13、画线句子属哪种记叙方式( )(2分)
A 顺叙 B 倒叙 C 插叙 D 补叙
14、找出这一段你认为写的最好的语言作具体分析(写句子并分析)(3分)
抄写:
分析:
萌 芽(14分)
刘柳
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见邻家一个小男孩葡萄时把葡萄核埋在一个装满土的花盆里。起先,我并不在意,看久了,便问:“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他头都不抬。
“可种葡萄是用葡萄藤插栽呀,你这样种不出来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我好奇了。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孩子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过后,总看见男孩精心地为他种下的葡萄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希望,以至于院子里其他小孩叫他去玩,他也不理。显然,他沉浸在他的希望里。
男孩的家长几天后才发现男孩的古怪。这天,家里正好酱油用完了,男孩正蹲在门外,他父亲叫他买酱油,连叫了几声,没人应,出去一看,发现男孩呆呆地蹲在花盆前,父亲便说:“你蹲在这里干什么?叫你几声都听不见,你心到哪去了?买酱油去!”说着,便递钱给了孩子。
过了很久,男孩还没把酱油买回来,孩子的父亲慌了,忙走出去,一出门,就见孩子还蹲在门口的花盆前,手里捏着他给的钱。
孩子的父亲生气了,过去一把扯着孩子的手,呵斥道:“你怎么搞的?叫你去买酱油,你还死在这里?”
孩子的心思还在花盆里,葡萄核栽进去很久了,还没发芽,孩子有些失望了,他说:“我在想,这葡萄怎么不发芽?”
孩子的父亲听了,更气了,大声说:“以前就跟你说过,你这样做没用,你真是执迷不悟。”说着打了孩子一个耳光,并举起花盆,把它摔碎了。
孩子看着满地的泥土与碎片,哭了。
男孩毕竟还小,他在沉默了几天后,又恢复了以往的活泼,又开始和院里的小孩一起玩。
一星期后,也在乘凉的时候,我看见院里的一个女孩吃葡萄时也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我想过去告诉她葡萄核长不出葡萄,但还没等我过去,男孩也看见了,男孩走了过去,跟女孩说:“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
“种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你这样种不出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
“种葡萄非要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女孩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男孩说:“真的,你这样做没用,我以前也这样做过,没用的。”
“种下去要每天浇水,你知道吗?”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说就跑回屋子。
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长出嫩嫩的葡萄藤来,女孩开心极了。我看见她把院子里的小孩都叫去看,也叫了男孩,但男孩没去,男孩在一群孩子围着花盆时,一个人躲在一边流泪了。
我看见男孩流泪,走过去,我说:“你怎么在这里流泪?”
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15、这篇文章写了两件事,试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件事的内容。(4分)
答: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16、这篇文章的题目含义丰富,引人深思。作者为什么要以“萌芽”为题呢?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
17、阅读下面的语句,回答问题。(4分)
a、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说就跑回屋子。
假如你是这个男孩,此时还想说些什么呢?写在下面。
答:
b、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男孩为什么称赞女孩的父亲“真好”?
答:
18、请你就这篇文章再提两个值得探究的问题。(4分)
(1)
(2)
(三)(19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9、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邑人奇之 B 稍稍宾客其父
C 父利其然也 D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①指物作诗立就 ②或以钱币据乞之 ⑤并自为其名
③余闻之也久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⑥即书诗四句
21、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余闻之也/久 B 或以/钱币/乞之
C 借旁近/与之 D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是( )(2分)
A 不能称前时之闻 B 余闻之也久
C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D 邑人奇之
2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作答)(2分)
答:
2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
② 泯然众人矣。
译文:
四、练笔。(15分)
仲永由变为普通人们的,真是可惜可叹。由仲永的你想到什么呢?请你就这个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有明确的观点,字数在200-300字之间。
数学
熟记定义
从练习册上找自己原来不太会的题出一张或几张卷子
认真答题,然后自己或家长根据练习册上的答案批分
如果练习册不会的题较少,第二步可省略,
可以直接进行这一步骤:
自己或家长将书上的题变型,或根据平常小考试的考法,自己出题,一部分一张卷,最或综合错题,重点题,除一张期末考卷,批分。
注:出题适应标明出处,以面对答案是主线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