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清楚前处理输入箍筋间距,G1.2-0.0代表为柱子加密区每100间距配置1.2CM平方的箍筋(单方向),如果采用3肢箍的话配8@100就是0.5*3=1.5,足够了。所以这个柱子可以配8@100/200
同理对于梁的G0.5-0.5,前面的是加密区箍筋面积,后面的是非加密区箍筋面积,假如这根梁是2肢箍筋,那加密区配8@100,箍筋面积=0.5X2=1.0>0.5,非加密区配8@200,箍筋面积=0.5X2/2=0.5=0.5,所以这根梁可以配8@100/200(2)
扩展资料:
面积配筋率(ρsv):
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构件截面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 其中,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
计算公式为:ρsv=Asv/(bs)=(n×Asv1)/(b×s)。
抗震设计时的框架梁,沿梁全长箍筋的面积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级 ρsv,min=0.30×ft/fyv。
二级 ρsv,min=0.28×ft/fyv。
三,四级 ρsv,min=0.26×ft/fyv。
影响:
(1)自然环境下配筋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呈现早期发展较快,后期发展缓慢的特点,这与混凝土收缩徐变发展规律相一致;
(2)配筋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均小于素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当配筋率较低时,其对收缩徐变的影响较小,在工程应用中,可以按素混凝土来对待;当配筋率较高时,其对收缩徐变的减小作用需进行具体的试验研究;
(3)通过对配筋混凝土的有限元分析以及和试验结果的对比可以得出,配筋混凝土的收缩应变分析中应考虑徐变的作用,忽略徐变的作用将对收缩应变产生较大的误差; 配筋率的大小对徐变的影响也不同,配筋率越高,徐变越小,相同配筋条件下,不同加载龄期下混凝土徐变相近。
梁配筋:
(1)当连续梁跨高比≤9时,由于梁承受弯矩较小,配筋基本受最小配筋率控制,裂缝宽度和烧度都较小;
(2)当跨高比≥10时,随着钢筋强度的提高,纵筋计算配筋率明显减小;
(3)当跨高比较大荷载较大时,配筋可能受裂缝宽度和挠度的限制,与釆用HRB400钢筋相比,不能体现HRB500钢筋的强度优势,宜选用钢筋;
(4)跨高比在10~14之间时,与采用HRB400钢筋相比,采用HRB500钢筋节约钢筋较为明显,宜采用HRB500钢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箍筋面积配筋率 百度百科——配筋
首先要清楚前处理输入箍筋间距,G1.2-0.0代表为柱子加密区每100间距配置1.2CM平方的箍筋(单方向),如果采用3肢箍的话配8@100就是0.5*3=1.5,足够了。所以这个柱子可以配8@100/200
同理对于梁的G0.5-0.5,前面的是加密区箍筋面积,后面的是非加密区箍筋面积,假如这根梁是2肢箍筋,那加密区配8@100,箍筋面积=0.5X2=1.0>0.5,非加密区配8@200,箍筋面积=0.5X2/2=0.5=0.5,所以这根梁可以配8@100/200(2)
扩展资料:
面积配筋率(ρsv):
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构件截面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 其中,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
计算公式为:ρsv=Asv/(bs)=(n×Asv1)/(b×s)。
抗震设计时的框架梁,沿梁全长箍筋的面积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级 ρsv,min=0.30×ft/fyv。
二级 ρsv,min=0.28×ft/fyv。
三,四级 ρsv,min=0.26×ft/fyv。 (见《高规》6.3.5)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小配筋率如下: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 0.6%;一侧纵向钢筋 0.2%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 0.2%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最小配筋率是根据构件截面的极限抗弯承载力M(u)与使混凝土构件受拉区正好开裂的弯矩M(cr)相等的原则确定。最小配筋率取0.2%和0.45f(t)/f(y)二者中的较大值!
最大配筋率ρ (max)=ξ(b)f(c)/f(y),结构设计的时候要满足最大配筋率的要求,当构件配筋超过最大配筋率时塑性变小,不利于抗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截面构件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 其中,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
计算公式为:ρsv=Asv/(bs)=(n×Asv1)/(b×s)。
最小配筋率:梁:ρsv,min=0.24×ft/fyv;
弯剪扭构件:ρsv,min=0.28×ft/fyv。箍筋体积配筋率
体积配箍率(ρv):箍筋体积与相应的混凝土构件体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方格网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6.6.3条规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箍筋面积配筋率
首先要清楚前处理输入箍筋间距,现在2010版应该都是100的G1.2-0.0代表为柱子加密区每100间距配置1.2CM平方的箍筋(单方向),如果你采用3肢箍的话配8@100就是0.5*3=1.5,足够了。
所以这个柱子可以配8@100/200同理对于梁的G0.5-0.5,前面的是加密区箍筋面积,后面的是非加密区箍筋面积,假如这根梁是2肢箍筋,那加密区配8@100,箍筋面积=0.5X2=1.0>0.5,非加密区配8@200,箍筋面积=0.5X2/2=0.5=0.5,所以这根梁可以配8@100/200(2)。
1、柱超筋的原因是偏心距大。而偏心距=弯矩/轴力。所以很显然,柱子受到的轴力越小,偏心距越大。如果顶层的主梁跨度很大,而刚度又比较小,那么顶层柱顶会受到很大的弯矩。弯矩很大,又没什么轴力来压住,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顶层的柱子容易超筋了。
2、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当然是增大柱子截面,但估计建筑不让吧。你可以试着加大与柱子连接的主梁的截面高度,尤其是超筋的方向主梁,增大了梁的刚度,梁的变形小,柱子受到的弯矩也就小了。还可以减小梁端弯矩调幅系数。
3、也可以通过设置次梁的方法,例如增加与主梁平行的次梁,从而减小相关主梁的受荷面积,也能有效减小弯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PKPM
首先要清楚前处理输入箍筋间距,现在2010版应该都是100的
G1.2-0.0代表为柱子加密区每100间距配置1.2CM平方的箍筋(单方向),如果你采用3肢箍的话
配8@100就是0.5*3=1.5,足够了。所以这个柱子可以配8@100/200
同理对于梁的G0.5-0.5,前面的是加密区箍筋面积,后面的是非加密区箍筋面积,假如这根梁是2肢箍筋,那加密区配8@100,箍筋面积=0.5X2=1.0>0.5,非加密区配8@200,箍筋面积=0.5X2/2=0.5=0.5,所以这根梁可以配8@100/200(2)
既然都用了PKPM,你为什么不找一套PKPM说明书呢?今天给你解答了这个问题,明天要是又有另外的问题出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