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不同:
1、古代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2、现代姓氏姓、氏已经是同一个意思。
(二)、意义不同:
古代姓氏曾经是认定一个人社会等级的最重要因素,但自宋代以后,姓氏却只作为一种血缘标志符号而存在,迄于今日,姓氏作为血缘标志符号的意义也在淡化,在作用上正与名趋同。
魏晋实行按门第取士的九品官人法,姓氏是标识门第出身的第一要素,自然备受重视;宋代以后,科举制经过充分发展已成为选拔人才的基本途径,个人的社会地位、政治前途主要取决于科考而不再取决于门第,姓氏的重要性亦大为下降。
时至今日,乡土社会崩解殆尽,人口流动、离家谋生已成为社会常态,无论是人们对血缘组织的依赖还是血缘组织能提供给人们的依赖都接近于无,姓氏的血缘色彩自然也愈来愈淡化,正变为纯个人的符号。
(三)、用法不同:
1、古代姓氏是有姓又有氏。
先秦时代的人既有姓又有氏。比如周公,姓“姬”,氏“周”;再如孔子,姓“子”,氏“孔”。女子亦然,著名的苏妲己,姓“己”,氏“苏”;周幽王为博其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姓“姒”,氏“褒”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
2、现代姓氏合称“姓氏”
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
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嬴政”,刺杀嬴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就都是“姓+名”的称谓形式。
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同血缘,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代姓氏浅淡
现在姓氏和古代姓氏不同造成的。 你贵姓,我姓张,我姓李,这是现代人说的姓。
氏现在出现的很少了,最长见的还是在电视上称呼女人的,李氏,张氏之类的。在没有其他了。姓氏基本上是一个意思。
其实古代刚开始的时候不是这样的,古代是先有姓,后有氏。氏和姓是不同的。如果把姓氏比作一颗大树的话,姓是树干,是主,氏是分支。
春秋战国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不是我们的现在说的你姓是什么,现在的姓氏是一个意思。古代不是的。比如姜子牙也叫吕尚。姜是他的姓,吕是他的氏,相当于现在的姓的含义。
古代的姓最初是属于母系族落的,所以古代八姓里面基本都是女子旁。氏,是姓的分化,一般是由于被封到某个地方,就以那个地方做为自己的氏。这个很多比如齐鲁宋陈曹韩赵魏这些都是以封地或者国名为氏的。
像鲍叔牙就是因为他父亲的封地在鲍山,所以他就鲍为他的氏,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姓,所以他叫鲍叔牙。
还有以居住地为氏的,比如西门,那说明他以前的创始人住在城市的西门处。东方不败之所以姓东方,说明他的祖先是住在某一个地方的东方,所以以东方为自己的姓氏。 或者为自己的官名为氏,司徒司马这些都是
比如说嬴,秦始皇叫嬴政,也可以叫赵政。嬴是他的姓,赵是他的氏,看到了么,是不是有点晕,和现在是相反的。嬴姓来源于瞬帝时期,他的后代有一个叫造父因为驾车有功被封在了赵城,从此之后以这一支的后代就是以赵作为自己的氏,所以赵国和秦国是同一祖先的。赵氏是发源于嬴姓的。
姬姓,那姬姓都去哪了呢,其实和嬴姓一样慢慢都分化了,比如周和吴其实很多也是源于姬姓的。东周灭亡的时候有部分周王室的后人以周为氏,吴国的君主也是姬姓的,吴国的很多人后来就以吴为自己的氏。 春秋时期氏和姓是分开的。那时候只有贵族才有姓氏的,平民是没有的,比如我们学过的庖丁解牛,只知道他叫丁不知道他的姓。
姓氏是到了战国之后才开始普及到平民的,然后秦汉时间姓氏基本才合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