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医学、仿生学发展水平,过长时间的听力下降(耳聋)大多数是无法用药物、手术治疗的,助听器是听力干预、康复最好的方法和手段。
中国有近3500万听障患者,按照5%的使用率计算,中国现有175万人使用助听器。据调查,中国听力障碍人士助听器佩戴率为1%,部分地区的人群使用率则更低;与国外欧美其听障人士助听器佩戴率已达到25%--30%相比,差距很大。那么,老人为什么听力下降却不愿佩戴助听器?
原因一:听力、助听器知识的宣传不到位
听力障碍人数众多,国家还设立了爱耳日,每年也投入资金去宣传教育。但宣传止于从业人士,终端用户往往无法直接受用,可适当增加健康知识电视讲座。另外,在中国部分人认为“人老耳背”属于正常,忽略了听力问题对生理、心理的影响。
原因二:助听器选配水平低、佩戴效果不理想
助听器选配、调试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需要验配、检测、对比,是一个听力干预下再诊断、再调整的过程,选择助听器很重要、调试助听器更重要;而且随着听力的变化,这一调整在不断完善。助听器一定要“跟踪服务”,助听器日常保养、维修是可以在任意合格的机构进行,但调试必须是跟踪进行。
原因三:助听器干预效果预期不当
人们把助听器选配与眼镜选配做比较也是一大误区。
人眼出现屈光问题时,通过视光学检查、选择佩戴眼镜,其视力马上好转,原因在于这种病变简单、机械,只是角膜、眼轴距的物理性变化;如果少数合并玻璃体混浊、视网膜的病变,眼镜的作用大打折扣。而听力问题多数复杂得多,病变部位可能在中耳、内耳、神经、大脑;可能是传导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混合性耳聋,特别是感音神经性耳聋位置、机理更复杂,助听器作为听力干预的手段是有效的,但效果不及配戴眼镜明显、直观。助听器选配后,佩戴助听器往往有较长的适应期,须通过时间、训练逐步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