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诗的国度,诗人辈出。如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边塞诗称著的岑参、高适、王之涣;以风景诗著称的孟浩然;特别是被誉为诗仙的李白、诗圣的杜甫以及民众诗人白居易等等,如同灿烂的群星,光辉千秋。
唐朝诗歌发展达到了顶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如同万芳园中的百花,竞相斗艳。特别是又涌现出一种新的诗体--格律诗,更加光彩夺目。
律诗是一种有严格格律要求的诗体。它对诗篇的字数、句数、用韵、声调的平仄、词语的对仗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种诗体是以前所未有的。为了表示与古体诗的不同,唐代称之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律诗是唐诗的代表,它被以后历代诗人所承袭。唐以后之诗,虽然也有许多佳作名篇,但基本上没有重大的新突破
词于宋代达到顶峰后,在元明时代衰落了三百多年后,在清代重新进入发展状态。在文学史上,词以其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所抒发的浓烈深挚的感情,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词是晚唐民间新兴的一种歌诗,即唱辞。在晚唐,西域的胡乐,特别是龟兹乐,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家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燕乐曲调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后来词的鼻祖,当时叫做“曲子词”。唐代的燕乐歌辞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严格按照乐曲的要求来创作歌辞,包括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为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了一种句子长短不齐而有定格的形式。到了中唐以后,众多文人用这种制辞方式进行创作,这种新体歌辞,就是后来通常所称的“词”。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唐诗宋词元曲明杂剧,它们是当时那个时代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结合了前人的文化精粹,又拥有自己时代的风格,经历了传承、发扬、改进和发展,是中华文明为后人留下的非物质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