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给你举一个例子,如:已知A点高程,B点高程未知,那么需要从A点转到B点上的测设方法:
1、在A和B点中间架设仪器,在A点立尺,然后用仪器照准A点并读数和记录,随后将仪器照准B点读数并记录。B点转到C点也是同样的方法!
计算:A点高程+后视读数-前视读数=B点前视高程
注意:
1、距离,水准视距不要超过100米,(无论任何仪器,受大气折光率影响)。
2、前后视距一定要保持一致,(受i角视差影响)。
3、尽量保证仪器、前后尺在一条直线上,不要以仪器为转角,受安平影响,自动安平的水准也受影响,虽说影响小。但还是注意下比较好。
4、仪器要一次按平,不要读完后尺再次安平再读前尺,读完后尺发现不平的话,安平后重新读后尺。
5、所有的记录不要涂改,发现记录错误后,用横线划掉错误数据,在错误数据下方重新记录。
将单一测程大致平均分成几段,设置测点ABCD……,将塔尺立在A点(基准点),水准仪立在B点,使用水准仪读取A点高度,然后将塔尺立在C点,使用水准仪读取C点高度,然后根据A点高程计算C点高程,依次类推,计算出全部的高程。然后将高的部分铲平,低的地方填平。
水准仪高程的计算有两种方法
已知高程+高差=待测高程 (高差法) ;高差=前视度数-后视觉读数。
已知高程+已知高程点读数=H;H - 待测点读数=待测高程 (等高法)。
注意:
1、距离,水准视距不要超过100米,(无论任何仪器,受大气折光率影响)。
2、前后视距一定要保持一致,(受i角视差影响)。
3、尽量保证仪器、前后尺在一条直线上,不要以仪器为转角,受安平影响,自动安平的水准也受影响,虽说影响小。但还是注意下比较好。
4、仪器要一次按平,不要读完后尺再次安平再读前尺,读完后尺发现不平的话,安平后重新读后尺。
5、所有的记录不要涂改,发现记录错误后,用横线划掉错误数据,在错误数据下方重新记录。
水准仪只能测量相对高程想要测量,绝对高程必须要有参照点,参照点高程必须已知。
先架设好水准仪,然后取参照点(原点)O,参照点高程设为A,该点水准仪读数为(后视读数)设为a,者就可以计算水准仪的视线高程为:A+a(注意:A的单位是米,a为标尺读数应该也把单位换成米);目标B点水准仪读数(前视读数)设为b,者目标B点的高程为A+a-b
若测量的是相对高程,者将A换成实际点高程就行。